老營堡南城墻及護城河舊址 楊峻峰 攝
偏頭關老營堡也叫老營城,位于偏關城東40公里處的關河北岸,是明外三關長城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城堡,古有“銅寧武,鐵偏關,生鐵鑄成老營盤”的說法。老營城從城池規模到軍事建置,是全國府州縣城之外規模最大的古堡,堪稱中華長城第一堡。
老營城的軍事建置在明外三關長城段落中是較高的,在三座關城以外的堡寨中是最高的。據明代《偏關志》載:老營堡,明初置參將,后改置游擊。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侍郎杜銘置廣積倉于城中,明正德八年(1513年)設游擊1員,廣積倉大使1員。嘉靖五年(1526年)設守御千戶所掌印1員,巡捕官1員。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撫陳講奏設守御千戶所和總兵官。嘉靖二十年(1541年)又改置參將,嘉靖二十一年把參將移駐偏關,仍置游擊。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設老營副總兵,以游擊改駐馬站堡。自設立副將后所置屬官坐營中軍、千總、守備、下中軍、把總及掌印、巡鋪、監收共官15員,所統奇兵3000名,暨守備營、千戶所共兵4800名,原額馬、騾、牛共2278匹頭,驛站馬、騾44匹頭,所管邊垣沿長64里。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設奇兵營副將1員、坐營1員、千總2員、把總6員。隆慶二年(1568年)移游擊駐馬站。萬歷七年(1579年)設所學訓導1員。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設官糧通判1員。到了清代,初置參將,后設游擊,仍是軍事要地。
老營堡在堡城建造規模上是最大的。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正統末置,弘治十五年(1502年)、萬歷六年(1578年)增修,周六里有奇?!碑敃r正統末年的偏頭關都督是杜忠,老營堡是他的一大杰作。建筑風格和偏關縣城差不多,規模僅次于偏關縣城。當時將老營堡筑成如此規模,其原因有三:一是老營堡在軍事建制上很長一段時期是和偏頭關同等級別,偏關設守御千戶所的時候,老營堡也是守御千戶所。一度時期老營設副總兵,偏關縣城未設。二是地理位置最為關鍵,從戰略地位來看,老營堡北控平魯,西銜偏關,東接寧雁,軍事地位十分重要,為邊關和中原聯系的中樞和耳目。三是在偏頭關所轄的幾百里長城段上,老營堡雖緊傍長城,但它畢竟是在內長城上,屬于前方中的后方,是守關司令部的指揮所和守將家屬們居住的大本營。由以上三點可見老營堡之重要。
老營堡周圍群山環抱,中間地勢平坦,其東、北兩面緊靠長城,關河又繞城南西下。老營堡有東、西、南三門,各門皆嵌有門額石匾兩塊。東門甕城內門額石匾已風化,字不可辨,甕城外門額石匾字跡清楚,陰刻楷書“老營城”,并書有“萬歷六年”等字。西門甕城內門額石匾陰刻楷書“晉北鎖鑰”四字。外門額石匾,陰刻楷書“威望關河”四字,兩匾皆署“萬歷八年”。南門甕城內門額石匾,陰刻楷書“南控雁寧”四字,署“萬歷八年”,外門額石匾陰刻楷書“堡障”二字,署“隆慶五年”。城內中心有四圣閣一座,為十字穿心洞建筑,洞上面各鑲嵌石刻牌匾。
老營堡不是一個獨立的城堡,它有很大的管轄范圍,橫跨偏關、平魯、神池、內蒙古清水河一帶。
老營堡在中國長城界享有很高的地位,不僅從城池規模到軍事建置,是全國州縣之外最大的古堡,而且老營堡的建筑設置也是十分獨特的,許多項目在全國僅有。比如城墻頂上轉圈設有十座懸樓(即戰臺),為全國古堡中唯一。老營堡的城墻結構是“目”字形結構,即“口”字形城堡的南北墻外又各圈了一道堡墻,“幫助”原來的古堡實施防御功能,這座幫城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幫城。另外在堡城東邊就是內長城,內長城和幫城的墻體僅距十余米,并行800米,形成一道幽窄的長城走廊,同時形成全國最為雄壯的“雙龍并行”景觀。還有堡墻的建筑十分堅固,城墻是以石砌墻體為主,占了總高度的四分之三,上邊只有四分之一高的墻體是磚砌。城門高大,拱券全是五輻五鋪結構,十分堅固。城門洞內的石砌墻體上,雕有十分精細的錘鏨面,每寸長竟鋪有鏨痕七八道,為全國罕見的精細錘鏨石料的范例。在城東的內長城過關河處,原有一座雄偉的水關,河上砌有一座雄偉的三孔石橋,長城從石橋上通過,可惜后被百姓拆毀。古城堡的護城河也十分寬大,現在規模保存完好。
老營堡在上世紀60年代中遭到破壞,墻體上的磚石大部被拆掉,只有東城墻的磚石保存較好?,F在的堡墻雖是大部分為土筑,但墻體高大,城垣仍是十分堅固。老營堡內還有古廟遺址,存有三米多高的大石獅。還有明清時期烈士碑、重修寺廟碑、名人石碑石匾等,歷史元素仍是十分完整厚重。近年來,偏關縣結合創建國家衛生城鎮的良機,對老營東城門和街道進行修葺,西城外還恢復了一座雄偉的明代風格點將臺。在城北山上的雙碑埝恢復了紀念在明代老營保衛戰中犧牲的七百將士的忠魂碑,辟成了雙碑公園。加上堡內的古老街巷、農家小院、晉西北的民風民俗,富有旅游價值,也頗有開發價值。加之古堡周圍地勢平緩,交通便利,位于偏關到朔州的干線公路邊上,特別是隨著長城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老營堡就坐落在旅游公路邊上,坐落于一橫一縱的公路交叉點上,旅游區位優勢良好,老營堡的長城旅游事業定是前程似錦。
楊峻峰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