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博物館。新華網 發(馮宇 攝)
國際博物館日前夕,山西省運城博物館升級為一級博物館。走進這座黃河臂彎里的博物館,遇見三件“鎮館之寶”——距今4500多萬年的世紀曙猿下頜骨化石、6000多年前的彩陶盆和商代早期的前莊方鼎,聽它們講述人類史、文化史和文明史。
世紀曙猿下頜骨化石
時代:距今4500多萬年
1995年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王茅鎮寨里村出土。
“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打破了當時國際學術界關于“人類起源于非洲”的傳統論斷,說明晉南地區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類人猿等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肇源地之一。
東莊類型彩陶盆
時代:距今6000多年
1958年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東莊遺址出土。
器身以棕紅色陶衣為底色,用黑色繪出三角形幾何紋,組成了有節奏、優美流暢的裝飾。隨著視中心的轉移便會產生菱形格、“米”字格和回旋紋的變化。
這樣美麗的彩陶是如何燒制成的呢?彩陶要先用紅色和黑色的礦物原料和白色陶土調制成彩料,然后繪在陶坯體上。這些經過彩繪的陶坯要在高溫的窯中焙燒(900℃),待冷卻后,取出用軟草或粗布擦一擦,會形成艷麗美觀的效果。經過火燒的彩繪不會脫落,它們在地下沉睡了幾千年,出土后仍然絢麗如新。
前莊方鼎
時代:商代早期
出土自平陸前莊遺址中。
商代孕育發展了我國燦爛的青銅文化。在平陸前莊遺址中出土的前莊方鼎通高82cm。從鼎身的接縫處,我們可以想象,方鼎的鑄造方法像搭積木一樣,是拼裝合成在一起的,質樸原始。
前莊遺址還出土了一批商王室才有的青銅重器。它們卻在交通偏僻的黃河岸邊被發現,這又是為什么呢?平陸前莊所在的黃河北岸,居高臨下俯瞰黃河,視野極好,是一個理想的祭河之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