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淄博的“燒烤淄味”、哈爾濱的“冰雪奇緣”……一批城市以各種方式出圈走紅,掀起一波接一波城市文旅熱。進入夏季旅游旺季,山西各地文旅市場充分發揮自己鮮明的品牌特色,以不可復制的獨特體驗,吸引四海賓朋,同時也顯示出經濟恢復發展的潛力與活力。
“特色文旅”何以頻頻出圈?對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有何啟示?如何乘勢發力推動發展?其他城市如何借鑒?帶著這些問題,近期,山西晚報記者在長治、晉中和大同等地采訪,一探背后的秘密。
大同
假日經濟主打樣本: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五一”假期,古都大同春和景明,文韻盎然,游客爆棚,盛景如云。大同市精心籌備,為四海賓朋呈上精彩豐盛的文旅大餐,并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工作,讓廣大游客在大同游得順暢、游得開心、游得滿意,古都大同文旅品牌進一步打響,文旅熱度再攀新高。“五一”假期,省內外累計來同445.03萬人次,其中省外312.75萬人次,北京、內蒙古、江蘇、河北、天津、廣東為省外游客主要來源。云岡石窟、恒山景區5月2日游客接待量分別為57635人次、40673人次,均刷新單日接待紀錄。
“五一”假期,各大景區景點深挖文化內涵,紛紛推出相應文化活動,創新打造一批文旅消費新場景、新項目,營造濃厚節日氛圍,豐富游客文旅體驗,備受游客贊許。云岡石窟景區推出《金石不朽——圓明園與云岡文物尋護紀》主題展覽,大同古都燈會推出場景式演藝《大同古城迎賓禮》,代王府景區升級推出實景演藝《天下大同》,大同古城墻腳下舉辦“海棠芳菲花韻古都”海棠花會,方特歡樂世界推出“奇趣潮玩節”,大同長城沿線紛紛開展主題文化活動,吸引八方游客游賞,倍感收獲滿滿,由衷盛贊連連。
大同市各博物館推出不同主題文化活動,進一步塑造“博物館之城”文化品牌,吸引廣大游客欣然趕赴古都博物館之旅,慢享體驗大同精深文化,沉浸式融入古城文化底蘊、人文品質和歷史氣韻,備受游客稱道。
大同市國有藝術院團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實施演藝演出進古城、進景區,打造大同古城文旅演藝新場景,在大同古城街巷、古城古典戲臺、大同美術館,均有連場精彩文藝演出,讓游客大飽眼福。在鼓樓東西街,有士兵巡游、關公護佑等行進式表演以及古樂演奏、漢服秀等,讓游客沉浸于古城文化情境;在各大歷史古建,開展系列研學體驗活動,讓游客深入體驗古城深厚底蘊;大同鼓樓的大同民居雕刻照片展、大同鐘樓的敲響大同金鐘文化體驗活動等,讓游客感受古城歷史遺韻。
大同市各縣區鄉村聯動整合,拓展文旅展示消費空間,平城區馬家小村、小石子村、陽和坡村挖掘鄉村民俗文化資源,推出音樂潮玩節、踏青民宿體驗、非遺戲曲曲藝展演等形式多樣的文旅體驗活動,陽高縣守口堡杏花節,靈丘縣“花塔踏青賞花之旅”、情景劇《胡服騎射》,拓展延伸鄉村旅游業態產品等。
隨處可見文旅服務志愿者在行動,眾多滿面笑容熱情服務的文旅服務志愿者在古城內開展咨詢、便民、拍照、尋人尋物等服務,展示大同良好形象,助力大同文旅發展。大同市推出“天下大同”小程序助力游客暢游大同古城,提供同游寶智能講解器伴游客暢游大同美景。大同日報社、大同交警等開展的現場直播活動為游客提供景區景點文化介紹以及美食、交通、停車等咨詢服務,備受游客稱道。
在各大旅游網站,在抖音、視頻號及朋友圈,均可見各地游客對大同旅游的由衷贊美:“大同是一座寶藏之城。”“大同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大同值得再度深游并格外向所有朋友推薦。”“大同的景美食精人熱誠,大同讓人好感度滿滿。”
山西晚報記者 郭斌 通訊員 史涌濤
晉中
網紅打卡點主打樣本:老街老巷煥然一新的榆次
近日,晉中市榆次老城北門步行街的網紅街區,商鋪林立,人聲鼎沸,不少市民在此打卡拍照。在過去的2023年里,榆次老城步行街經歷了從蕭條到繁華的蛻變,很多人在這里找到了再創業、再就業的機會,久違的“煙火氣”重回。
在晉中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指引下,該市城市管理局、市政、環衛等部門及眾多社會愛心人士共同織就了一幅城市更新的美麗畫卷。老街老巷,如今已煥然一新,成為市民和游客爭相打卡的新地標。
晉中市城市管理局西南街道城管執法分隊隊長張瑞江表示:“城市管理就像繡花一樣,需要精細、耐心和創新。我們不僅要讓老街煥發新顏,更要讓這里的商業氛圍更加濃厚,讓更多的人受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積極聽取市民和游客的意見和建議,與相關部門緊密合作,對街道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美化。晉中市民小白是一位年輕的創業者,他在老街上開了一家特色小吃店。“這里的變化太大了,現在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街會變得更加繁華。”小白信心滿滿地說。
如今的老街,不僅環境優美、設施齊全,還新增了許多網紅打卡點和文化特色區域。游客紛紛表示,這里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現代的時尚氣息,是個值得一游的好地方。下一步,晉中市城市管理局將繼續深化城市管理工作,推動老城步行街向北延伸貫通至順城街段,將老街老巷打造成為更加宜游、宜商、宜業的人文商圈,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榆次古城的魅力和活力。
山西晚報記者 張楊 通訊員 史曼菲
長治
原生態主打樣本:堪稱原生態“活體博物館”的平順
石頭民居岳家寨、斷崖飛瀑虹霓村、晉陽古道老申峧、鄉愁走廊榔樹園、魅力鄉村白楊坡、民俗非遺北社村……一個個獨具山城特色的傳統村落靜靜地依偎在長治市平順縣這個巍峨雄奇的太行腹地。
獲評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的平順縣共有中國傳統村落32個,居全省前列,基本保留了秦代開始各朝更迭的北方村落風貌。這里古跡村落交相輝映;這里非遺文化源遠流長;這里是少有的原生態“活體博物館”。
村落風貌古樸純正
青石小徑探幽源,村社群山掩映間。平順縣的傳統村落多為依山而建,層巒疊嶂的太行山鑄就了平順古村落以村為山、山為村的特色民居建筑群,鑄就了濁漳河畔特有的人與自然高度融合的鄉土人文景觀。
“世外桃源”岳家寨村,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太行山山體斷層平臺上,村莊東、南下臨絕壁,奇險峻峭,四周群山環峙、裸石擎天,蔚為壯觀。村中屋舍皆以石材構筑,保持了原始的生態風貌,稱得上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石頭文化博物館”。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知名文化學者馮驥才,自2005年起多次赴平順縣調研考察,贊譽平順“無處不是景,到處都是寶”,并開啟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
自保護工作開始以來,平順縣域32個傳統村落環境基本維持原有風貌和格局,村落內部各民居建筑順應地貌,依山勢起伏或河谷走勢集中分布、成片保留,較好地保留了村落歷史沿革、建筑環境、建筑風貌、選址格局等元素,整體未出現較大改變和明顯的破壞活動,基本保持著“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狀態。
文物古跡星羅棋布
平順是山西的“文物大縣”,龍門寺、金燈寺、天臺庵、大云院、九天圣母廟、明慧大師塔……可謂“五里一廟、十里一庵”。眾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數分布于傳統村落內,這些祠廟建筑類型多樣、形態各異,各種神系的祠廟建筑并存,地方信仰活態存續。
平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獨具特色。截至目前,已成功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47項,其中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5項、市級非遺18項、縣級非遺23項,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地方戲劇、民間手工技藝、人生禮俗、民間信仰等方面。這些非遺項目在政府與當地村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保護下,基本得到活態傳承發展。
為進一步提高非遺資源的保護利用率,平順縣有效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逐步建立了省級以上各類非遺項目傳承基地,目前已建成白楊坡村非遺鄉村活態博物館、豆口村生態記憶博物館、奧治木雕非遺博物館、太行水鄉研學旅游非遺小鎮實習基地、虹霓峽非遺保護研學旅游寫生基地等項目。
多元業態融合發展
擁有眾多古村落、古建筑、古民俗的平順縣,是一座巨大的寶藏庫。如何讓這些寶藏“活”起來?如何讓這些文化瑰寶發揮出它們的獨特價值?
近年來,平順縣堅持“活態保護、有機發展”的保護發展理念,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與獨特的歷史、地理空間格局,重點打造“一廊兩翼”的“太行——濁漳河谷”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區,活化利用傳統村落古建民居,挖掘特色資源發展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將中藥材全產業鏈、特色文旅、健康養生等業態深度融合,建設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打造精品民宿集群,積極開展電商賦能,使傳統村落“老樹發新芽”,賦予傳統村落新的生命力。
為進一步激發“留住鄉愁、留存記憶”的傳統村落保護內生動力,平順縣充分發揮片區內的歷史文化、地方特產、綠色生態、田園風光等特色資源,探索構建地域特色鮮明、主導功能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復興活化體系,構筑了生態養生游、山水觀光游、休閑度假游、山地探險游、特色鄉村游、古建文化游六大主題板塊,建設了“神龍灣康養度假休閑帶、通天峽自駕探險峽谷觀光帶、太行水鄉古建民俗文化體驗帶、西溝留村紅色教育傳承帶”四條傳統村落連片旅游產業帶,形成以山、水、路、紅色文化、古建文化為主線的傳統村落連片發展旅游產業格局,真正把傳統村落建設成為城里人的尋夢之地。
守住鄉土氣息,留住鄉愁記憶。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在平順大地熠熠生輝。
山西晚報記者 張文舉 通訊員 王靜芳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