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靈丘縣竭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工作,全縣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深入推進,非遺傳承活力顯著增強,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規模呈現,形成可持續傳承、高質量發展良好局面。
讓非遺傳統文化“動”起來。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不斷搜索全縣的民間文化“基因”。為確保非遺“家底”全面摸清,靈丘縣先后開展第四批、第五批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評選工作,64項非遺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戲劇、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食等,非遺保護名錄不斷完善。注重非遺文化創新傳承,靈丘縣依托羅羅腔非遺文化,緊扣廉政、鄉村振興等主題,創作了《廉吏李孟旭》《回鄉》《燒餅店》等劇目;組織羅羅腔劇團參加大同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戲曲精品劇目展演、石家莊市連續五屆“東西南北中”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以及大同市文化展演等活動,中央電視臺CCTV-10科教頻道開展專題介紹羅羅腔非遺戲劇,使得靈丘縣非遺戲劇影響力持續提升。
讓非遺傳統文化“火”起來。不斷創新非遺傳播方式,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播和普及,在重要時間節點、傳統節日,開展非遺主題活動。每年針對文化和自然遺產,靈丘縣都要開展主題鮮明、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兩節開展“非遺賀新春,歡樂靈丘年”活動、“祥龍騰盛世·曲藝賀新春”戲曲文藝匯演、“過大年,看大戲”晉劇優秀劇目展演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優秀非遺項目進入校園、進入鄉村、進入景區,非遺保護的相關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穩步壯大,人民群眾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日益高漲。不斷壯大非遺產業,依托靈丘縣旅游集散中心開設“靈丘百工坊”,對30多個品種、300多件優秀手工藝品進行展銷,把“靈丘百工”打造成宣傳展示非遺的新名片;依托平型關大捷遺址在小寨村打造靈丘縣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園,張高鐵壺、楊氏面塑、草編、麥秸畫技藝等11項非遺項目進駐產業園,產業園現已成為促進群眾創業增收的有效途徑;今年在大同古城東南邑廣府角七號啟動靈丘院運營啟動儀式,隆重推出靈丘文創產品,靈丘院正成為靈丘對外展示、產品推廣和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全縣有20多家公司(個體)從事文創項目經營開發,促進了3000多人從事非遺文化生產性保護,實現近2000萬元的經濟效益,非遺文化“軟實力”已經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讓非遺傳統文化“亮”起來。依托2022年小寨“村晚”、2023年車河“村晚”、門頭水鄉“秋季村晚”等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對全縣代表性的非遺文創產品進行展銷,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非遺產品的豐碩成果;依托平型關文化旅游節,舉辦“鄉長、村長直播帶貨”“曬鄉曬村”物資展銷活動,通過直播互動的形式,提高非遺文創產品、農特產品的影響力;大力培育非遺新業態,組織羅羅腔劇團、大澗道情等優秀文藝院團參加“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活動,年均開展送戲下鄉惠民活動不低于300場次;開展打鐵花、大澗云彩燈、腰站舞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景區,滿足了全縣人民群眾和來靈丘游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釋放非遺文化魅力,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加強非遺研究展示,對全縣64項非遺項目完成文字、照片檔案整理記錄工作;開展靈丘縣總工會工匠學院首期培訓班,邀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遺傳承人為101名學員講授楊氏面塑、羅羅腔、窗花等多項非遺文化,全面講好靈丘非遺故事,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增強傳承人群的文化自信,營造全社會重視非遺、關心支持非遺發展的生動局面。
據悉,目前靈丘縣共有國家、省、市、縣級非遺保護性項目64項,代表性傳承人77人。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靈丘羅羅腔)、省級項目4項(黃燒餅制作技藝、大澗道情、紅石塄秧歌、靈丘打鐵花習俗)、市級項目15項、縣級項目44項,有非遺工坊4個。
本報記者關海山 本報通訊員馬明清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