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書》記載:“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大概在二十四節氣中,還沒有哪個節氣有過期不候的緊迫感,尤其這個節氣直接下達的指令就是——及時耕種,農事上一旦錯過了這個節氣,那就是餓肚子的大事。
“芒”,指的是有芒作物的收獲。
“種”,指的是谷黍類作物的播種。
茲體事大,故而對“芒種”這一節氣,人們觀察的周全而又細致,在歷史的長河中積累了無數與之相關的經驗,產生了種種由此而生出的智慧。
我國是農業大國,二十四節氣又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觀察太陽的運行規律和氣候變化總結出來的,自古以來就指導著農事生產,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農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文化。
芒種作為一年中最忙碌的節氣,與稻麥兩熟制的實行密切相關。歷史上,古人曾以黍與稷為主食,但隨時間流轉,稻麥逐漸取代黍稷。這種轉變源于稻麥更優越的口感與營養價值,且得益于農耕技術的進步與水利系統的完善,特別是戰國時期石磨的發明,使麥子能被輕松磨成面粉,極大地推動了面食發展,加速了麥子作為主食的普及。在此背景下,稻麥兩熟制應運而生,從北宋開始發展,南宋時期進一步壯大,最終成為廣泛應用的耕作制度。
芒種這一節氣正是對兩熟制的農耕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解釋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農諺亦云:“栽秧割麥兩頭忙,芒種掌燈夜插秧。”形象地說明了芒種的“忙”,因此,芒種也有“忙種”的說法。
“芒種三日打麥場”“忙不忙,先打場”“拉到場里一半,收到囤里才算”“有風沒風,堆到當中”“會揚場的一條線,不會揚的一大片”“濕麥進倉,爛個精光”……這些大白話一般的農諺背后是幾千年來農人們在勞作中體會到的技術要領,又是經驗之談。
小麥的搶收之后便是夏種繁忙的開始。“夏種無早,越早越好”“芒種不種高山谷,過了芒種谷不熟”“夏種晚一天,秋收晚十天”“夏季田,早一宿,高一拳”“五黃六月去種田,午前午后差一拳”“播夏谷,搶時間,不用耕,不用翻”“芒種插秧谷滿尖,夏至插的結半邊”“栽秧割麥兩頭忙,芒種打火夜插秧”……趕節令、抓農時,爭分奪秒的緊迫感油然而生,每分每秒都要安排周到,否則,誤了農時意味著的就是餓肚皮。
農耕本就是靠天吃飯的營生,趕農時自然是要看天時,老天的臉色是要隨時掌握的,況且二十四節氣本就是一個指導農業生產的天文時鐘。人們在長期的實踐生活中,總結出了一系列與這個節氣有關的經驗,不僅僅只是用來耕種,還會根據這一段節氣的天氣狀況對莊稼未來的長勢和收成進行一定的預測,以便有備無患。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芒種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芒種落雨,端午漲水”“芒種打雷是旱年”“芒種南風揚,大雨滿池塘”“芒種熱得很,八月冷得早”……看天看的是未來的豐歉,看的是一年的營收,看的是后半年的年景。
氣候冷干時,麥子豐收;氣候暖濕時,稻子滿倉。古人在日積月累的對自然萬物的認知中,擁有了經驗,產生了智慧,學會了運用對沖思維應對多變的氣候,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麥子在深秋播種,初夏收獲,恰好填補了稻子收獲后的土地空閑期,解決了青黃不接問題,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此外,旱地與水田輪作進一步分散風險。不同的作物對氣候、土壤及病蟲害的抵抗力不同,輪作打破了病蟲害的生命周期,降低了其適應力,減少了農藥使用。古人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實現了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節氣在指導人們生產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且在一些重要的節氣中,會相應產生一定的節令。這里說的節,是指民俗節日,即民間約定俗成,而非行政命令規定的,俗稱“節令”。節令的含義,一個是遇節則有令,每一個節都有它的內容和特定的形式,大家共同遵守;另一個意義是因令而成節,是因為那些日子具有特殊的意義,要進行特殊的活動。這令,便是這個民族人人遵守的民俗。
芒種節氣前后,恰逢中國傳統的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俗稱夏節。古有端午節、端陽節、天中節、天長節、沐蘭節、五月節等多種名稱,民國初,定為“夏節”。民間有“不吃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吃了五月粽,才把寒衣送”的俗諺,意思是粽子的出現標志著夏季來臨,是一年生活轉折點的信號。
漢末時,人們把它同夏至相提并論,比如,同樣是南朝的《荊楚歲時記》就說:“夏至節日食粽”,該書引《風土記》的內容說:“仲夏端午……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對于端午節,人們是十分重視的,主要是認為此日為陽極之日,陽極而轉陰,所以很長時間內人們都把端陽日視為惡月惡日,會舉行許多活動辟邪惡。
梅雨五絕
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驚,
乘除卻賀芒種晴。
插秧先插蚤秈稻,
少忍數旬蒸米成。
唐代時端午風俗已普及到家家戶戶,宋代是端午風俗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都市的繁榮促進了民間風俗的發展,端午節的粽子與民眾生活緊密聯系且花樣豐富多彩,明清時期,北方端午食粽風俗盛行,遠勝過南方。端午節如今被很多年輕人戲稱為“粽子節”。這種大江南北共享同一種飲食的盛大場面,不僅僅滿足了人們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了人們在一定的自然時令、氣候環境、社會場合和人生階段等特殊環境中的心理和文化需要,一些特殊的信仰、禮儀、社交、審美等文化在這一刻被突出出來,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最終形成了強韌的民族紐帶,烙印在一個民族共同的基因密碼中,成為了堅韌的民族紐帶,內化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山西晚報記者 李雅麗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