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旭晨
文藝活動 異彩繽呈 宮愛文攝
摔跤撓羊 酣暢淋漓 趙延軍攝
特色美食 人氣滿滿 宮愛文攝
偏關縣龍華盛會 宮愛文攝
原平史家崗廟會 王文君攝
河曲河燈會 鄔耿杰攝
神池縣端陽古會 楊峻峰攝
定襄七巖山廟會 張晉蘭攝
五臺山騾馬大會 張聯友攝
鼓樂聲聲震天響,
彩旗飄飄迎風展。
唱戲聲、叫賣聲連成一片,
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
南來北往的人們,
都來這里逛一逛。
有些人為了尋找愜意,
有些人為了回憶逝去的時光。
晃動的身影,
喧鬧的市集,
映照著人間煙火。
“廟”趣橫生,
“會”有美好閃動……
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圍繞民間傳說、歲時風俗而展開。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廟會起源于古代的宗廟祭祀,由于人們對于天地山川有著深深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每逢特定日期,便聚集在宗廟中,舉行莊重肅穆的儀式,進行禮拜祭祀。隨著時間推移,廟會逐漸演變成文化活動,也是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在廟會上,開展商業貿易、文藝表演、人際交往、休閑娛樂等活動。
早在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發展出現了各種與佛教有關的盛會,人們燒香拜佛,不少商販在廟外或道旁擺攤設點,使得廟會更加熱鬧。唐代經濟繁榮,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隨之增加,廟會不只在節日和祭祀日舉行,變得更加多樣化。到了明代,廟會逐漸向市集轉變,吸引了百姓前去游玩觀光或購買商品。清朝時期,廟會分為“多內涵型廟會”和“迎神賽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廟會的煙火氣愈發濃厚,民俗展示已成為其主要的特色,廣受人們認可和歡迎。
忻州位于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融合處,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再加上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影響,過去幾乎村村有古廟,有廟必過會,久而久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也是忻州古廟會存在發展的重要因素。
偏關的“萬人會”是忻州最大的古廟會,每十年舉辦一屆。其全稱為“敇旨欽命龍華盛會”,始于1601年,是明神宗萬歷皇帝準許平倭功高的薊遼總督萬世德追悼戰歿將士官兵,祈禱平倭時用石灰煮死的魚蝦鱉蟹等生靈的古會,也是偏關人民紀念德高望重的萬世德舉行的盛會。1601年,萬世德由皇帝恩準回家鄉偏關省親,在縣城北郊的白衣殿舉辦了第一屆龍華盛會,經費絕大部分由皇銀國庫支岀,地方政府籌集一部分,皇帝親派大臣督辦盛會,在全國各地張貼廣告,對縣城及周邊108座廟宇進行裝修重建,街街披紅掛綠,戶戶張燈結彩,除朝廷大臣外,朝鮮國王、俄國、印度等國的使臣也來參加,有名的戲班助興,有晉劇、豫劇、道情、大秧歌、八音會演出。“萬人會”的時間為農歷九月,會期十天、半月、二十天、一個月不等,聚集了晉、陜、蒙、魯、豫、東北和江南等全國各地的貨物攤販和藝人,城鄉居民蜂擁而至,人山人海。改革開放后,“萬人會”逐步發展成物資貿易、文化活動盛會,為推動偏關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山西省第二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河曲河燈會,有著很大的社會影響,它不僅是傳統民俗文化的展現,更是當地民眾文化活動的縮影。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河曲西口古渡黃河邊上都要舉行放河燈、燃焰火活動,在禹王廟唱戲三天,吸引著大批群眾前往一飽眼福。放河燈,以隆重的儀式紀念大禹,祈禱平安。民眾把放河燈視為做善事。關于河燈會的記載,最早見于明萬歷《河曲縣志》。百姓將糊好的365盞河燈供于大禹位前,祈禱許愿,祈求消災免難,風調雨順。等夜幕降臨時,船工駕著載滿河燈的木船,逆水行舟一公里,一盞盞燈順流而下,象征著一年365天天天明亮,日日吉祥。河燈工藝精制而復雜,尤其是南元村最為典型,如今老船工和老藝人都年老體衰,這一工藝亟需搶救保護,才能有效地傳承下去。
五臺山六月廟會俗稱騾馬大會,會期三十到四十天,以交易騾馬牛驢為主。早在隋唐時期,臺懷鎮一帶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古廟會。到清代,乾隆皇帝六臨臺山,大興土木,修建寺廟,并規定舉行一年一度的六月法會,稱為奉旨道場。五臺山頂平坡緩,水草豐富,牲畜甚多,且膘肥體壯。會期長達一個月,每天有一萬多頭大牲畜上市交易,其影響波及周邊省區。在交易中,經紀人隊伍龐大,起著很大的貿易作用。交易后,賣主將籠套和韁繩取下拿回,唯恐以后的牲畜不好養活,反映了當地老百姓的一種習俗。五臺山騾馬大會時間長,規模大,參加人數多,影響遠,與豐富的廟會文化資源有著密切關系,一是寺廟群資源豐富,二是社火、貿易等活動豐富,三是水草、牲畜、工藝品資源豐富,四是飲食文化多樣,客觀上使騾馬大會具有了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娛樂功能以及輻射帶動力,從而成為名揚天下的特殊盛會。
北殿廟會是規模較大的鄉村廟會。北殿又名岱岳殿,地處忻府區奇村鎮石家莊、楊胡、沙洼村交界處,在一個半圓環抱的山灣之中,北依云中山,南臨云中河,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北殿修建于宋代,殿內供奉的是東岳泰山之神黃飛虎,人稱五岳圣帝。北殿經過一次大的水災和火災,在清朝初年重建。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七和七月三十舉辦廟會。特別是三月二十七的古廟會,由鄰近的三個村輪流舉辦,進行唱戲、社火、摔跤等活動,人頭攢動,人山人海。前來祈福的人群川流不息。由于該地位于忻府區、原平、靜樂、寧武交界處,又恰逢農閑時節,還有來自太原、內蒙古等地的游客,每年的香火錢高達百萬元。相比之下,七月三十的廟會就沒有三月二十七壯觀,會期只有一天。楊胡村利用古廟會的契機,大力發展以葡萄為主的林果業,享譽三晉,群眾收益頗豐。北殿廟會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給眾多的經濟人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農歷三月十二,是忻府區奇村鎮南高村一年一度的龍王廟會。三月十一這天夜里,村里派人去寧武天池取水,儀仗隊在前面開路,有四位男子舉牌緊跟其后,并不時有節奏地喊著風調雨順、年年有余等口號。到天池后,舉行取水儀式,裝滿水瓶后滿載而歸。村里安排人去村外迎接,把寶瓶接回廟里供奉。鼓樂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街頭文藝活動豐富多彩,有獨龍桿、高蹺、抬閣、獅子滾繡球等,贏得陣陣喝彩。大街兩旁搭滿了商鋪,各類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各種地方小吃,勾起人們的食欲。到了晚上,還有晉劇、北路梆子演岀。最吸引人的是摔跤撓羊賽,作為“摔跤之鄉”的南高,將摔跤視為與讀書一樣重要的人生出路,自然要在廟會戲散后大擺擂臺,一直要摔到次日日上三竿,撓羊漢獲得大肥羊獎勵,跤迷方盡興而歸。南高撓羊不劃界,總是熱情待四方,于是民間便有了“摔跤就要到南高”的說法。由于擁有摔跤撓羊和溫泉,南高龍王廟會如今已成為當地最具傳統和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不僅吸引著忻、定、原等周邊群眾前來參加,也吸引了太原、大同、朔州以及呼和浩特、包頭等外地客商游玩觀光、投資興業。
忻州多廟多戲臺,據史載,唱戲是廟會的重頭戲,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有演劇祈平的含義。代縣僅縣城就有古廟23處,戲臺18座,繁峙有古廟戲臺130多座,忻府區有200多座,偏關有77座。廟會名稱繁多,有以人物命名的,有以祭祀的主神命名的,有以交易商品命名的,還有以山水、動植物名稱命名的。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廟會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意義非凡:一是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拉近了民眾交往的距離;二是增強了文化自信,讓人們在活動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愽大精深和無窮魅力;三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認同的力量;四是有利于文化傳承創新,在廟會活動中,厚植鄉土文化土壤,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祈福祝愿,
一片赤誠。
所求皆所得,
所念皆所愿。
煙火氣濃烈,
是清歡,是向善。
享民俗盛宴,
祝國泰民安。
趕廟會的日子,
我們都在路上。
總會遇見那束光,
照亮生活的角落。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