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山西堅定扛起歷史文化資源大省責任擔當,堅守保護底線、統籌保護發展,扎實推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一個個承載著歷史記憶和綿綿鄉愁的老城古村,在保護利用中煥發出新光彩。
保護為先 守住根魂
6月24日,介休市張壁村,從香港來晉尋訪文化古跡的張晴對空王行祠殿頂精美的琉璃裝飾贊嘆不已。作為一名陶藝師,她經常行走全國尋找靈感。此次來晉,張晴探訪了眾多古跡,包括多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感嘆于山西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她說:“走進山西,就像穿越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書,在一座座山水相依的老城古村中,在一個個古樸典雅的院落里,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流淌。”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和歷史遺存,現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5個、名村96個,中國傳統村落619個,各級政府公布的歷史建筑1932處。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數量居全國第一。
地處太岳山北麓的張壁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及首批中國傳統村落,被文化學者馮驥才稱贊為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石板路蜿蜒向前,夯土墻默然聳峙,地面地下眾多建筑物與二十八星宿相對應,歷經歲月風霜的北朝地道、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文物古跡彰顯著這座古代袖珍城堡罕見的軍事、星象、建筑、宗教文化價值。
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張壁村不斷加快保護開發步伐,引進凱嘉集團投資7億余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文物修復保護、周邊生態綠化以及文化產業拓展等。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艾元介紹:“堅持保護為先、修舊如舊,開發前我們進行了大量走訪,聽取文保專家建議,通過原住居民的回憶,對堡內破敗的建筑物進行保護性修復,對修繕方案、材料及工藝等進行反復優化,力求最大程度保留歷史信息。”
一條條古街、一處處歷史建筑,牽起鄉愁,延續文脈,凝聚成每個人縈繞在心的文化根魂。
以用促保 傳承發展
平遙古城繁華的街市上,游客們用鏡頭定格穿越之旅,看不見的地下,電力、通信、雨水、污水、燃氣等地下管網經過綜合提升改造,夯實保護根基。作為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國際雕塑節等重要會展和節慶活動場地,由柴油機廠改建而成的平遙電影宮同時也成為古城居民休憩娛樂的好去處。
堅持以用促保,我省將保護傳承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建設,開展省級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形成一批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其中,平遙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和原柴油機廠活化利用為電影宮的案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項目獎。記者了解到,全省目前已完成3500個村落的摸底,并形成了涵蓋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以及2080處歷史建筑的保護名錄,對1891處歷史建筑和40個名鎮名村傳統村落進行了測繪建檔;頒布《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山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各地出臺30余部地方性保護規章、管理辦法等;制定印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十四五”規劃》,全面啟動新一輪名城街區保護規劃編制。
長期致力于我國城鄉聚落與建筑遺產保護研究工作,太原理工大學教授王金平對山西的古城老村如數家珍。他和團隊參加了多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規劃的制定,以及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的測繪建檔工作,見證了我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發展歷程。王金平告訴記者,歷史建筑、鄉土風情正日益成為群眾休閑消費的熱點,這種趨勢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挑戰。老城古村在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需要創造新的文化空間,不斷豐富功能體驗,激發村鎮發展活力。
形成于唐代中葉的高平市良戶村充分活化利用歷史遺存,打造康養特色民宿村。在這里,古民居連片成群,精美生動的磚雕、木雕、石雕隨處可見,真實再現了明清時期丹河流域農耕商賈的生活圖景。良戶村以“書香良戶、古藝工坊”為主題對部分古院落進行主體修繕和內部裝修,修建了磚雕博物館、剪紙博物館、陶藝坊、扎染坊等工坊,建成良戶書院,改造后的院落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風貌和文化內涵,還增加了現代化設施和功能,滿足了游客的休閑需求。
產業融合 形成合力
“近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相關部門全力推動,各行各業積極參與,形成了巨大合力。”王金平說。
“頭號針能納千層底,二號針能縫萬件衣。三號四號老常用,針線活兒不可離。五號鋼針雖然小,大家小戶離不了……”在澤州縣大陽鎮,一曲《賣針歌》帶大家穿越悠長時光。歷史上澤州縣大陽鎮被譽為“九州針都”,2021年以來,大陽鎮整合資金,實行“六村聯建”,統一規劃、統一實施,整體推進大陽古鎮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持續發展。通過土地入市、核心區傳統院落的統一租賃增加了村集體和農戶收入,投資1.5億元建成了“陽阿清居”“及第高屋”等高品質康養民宿,走出了一條“民宿”主導下的傳統古村落保護和開發新路徑;同時積極探索“文旅+農業”模式,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游,解決了近千人就業,實現了“路、景、村、業”融合發展。
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納入全域產業發展布局,介休市以傳統村落為重點,立足實際,將服務接待和文化體驗相結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相結合,歷史村落與特色農產品相結合,建筑遺存和軍事文化相結合,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相結合,通過5種方式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最終實現全域聯動、全域發展、全域提升。
歷史與現代交融,傳統與時尚碰撞。三晉大地,文脈綿延,產業競發,城鄉歷史文化在保護傳承中不斷綻放出新的光彩和蓬勃生機。
本報記者晉帥妮
黃河岸邊看晉商
夜幕降臨,磧口岸邊,黃土高原呂梁山脈的懷抱里,麒麟山莊涼風習習。聚光燈下,一位頭裹白巾、身著羊皮襖的老人站在高臺上眺望著黃河,一邊彈著臨縣三弦書,一邊唱道“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彎在磧口十八彎……”。在大型戶外實景演藝《如夢磧口》的演出現場,觀眾們身臨其境。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此刻交相輝映。
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悠悠的黃河水在晉陜峽谷間奔流不息,亙古不變。晉陜大峽谷中段,黃河與湫水河交匯處下游,平緩溫情的黃河水瞬間變得波濤洶涌,咆哮聲響徹山谷,400米寬的河道急速轉彎縮窄百米內,這就是著名的大同磧。大同磧上游與湫水河交匯處,面向黃河,北靠臥虎山,形成了地理上半圓形的磧口古鎮。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磧口漸漸形成水旱碼頭,成為晉商們轉運物資的西大門,古代商貿活動因此而興。
黃河因“磧”而生險,磧口因“險”而成鎮。明清至民國年間,磧口古鎮憑借黃河水運一躍成為北方商貿重鎮,是晉商發祥地之一,也是晉西最大的水旱碼頭和集貿重鎮,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在最輝煌時期,磧口鎮里晉商在此開設的各種商鋪、貨棧多達300余家,五里長街,商賈云集,人流如織,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磧口古鎮曾經的繁榮輝煌,不僅因其特殊的區位條件,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磧口商人始終秉持誠信、敬業、開放、進取、合作的晉商精神。
如今,在磧口閑逛,腳下踏著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步行在經歷自然與時間打磨的街角巷陌,也許不經意間,你就踩在了晉商當年進貨奔波的影子上!長街、票號、賭場、郵局、書店、鏢局,雖然如今大門緊閉,卻難以掩蓋昔日的繁華。不難想象,這小小的渡口在當年那個閉塞的年代里,堪比如今的國際大都會。當年西北各省的商人們沿著黃河運來大批物資,到磧口后轉為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轉運西北。
腳下是石板路,兩邊是高圪臺,房檐連著房檐,店鋪挨著店鋪,漫步在磧口古街,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那個晉商輝煌的年代,悠遠、深沉、厚重,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原生態,遠離城市的燈紅酒綠與喧囂紛擾,在驚濤拍岸的黃河岸邊,品味著歷史的濃濃韻味。
在駝鈴聲聲中,磧口的商業貿易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走向了沒落。但新時代的山西人無比珍視自然與歷史的饋贈,將文化魅力融入旅游吸引力,給游客帶來絢爛豐富的文化體驗。如今的磧口被譽為“活著的古鎮”,各地游客紛至沓來,也讓當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飯”。3萬多人的磧口有各類民俗客棧、農家樂40余家,旅游飯店60余家,旅游商品經營戶120余家,解說員近100人,旅游行業從業人員達5000余人。
本報記者王少科
千年古村煥新韻
古樹參天,濃蔭蔽日,樹木掩映之間,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錯落有致。駱駝道村的建筑大多修建于明清時期,至今還保留著古村落的原始面貌。百余座院落依山而建、高低縱橫交錯,整體建筑自上而下,隨山勢展落下來,緊密排列,規劃合理有序,布局錯落有致。黑色屋頂、黃色圍墻,遠遠望去,與大山渾然一體,歷經千百年風雨的洗禮,更顯古樸。
盂縣梁家寨鄉位于滹沱河北部的牛道溝內,駱駝道村與忻州市五臺縣接壤,海拔1000多米,地勢險峻,也是陽泉市最北部的一個村落。據記載,駱駝道已有上千年歷史,是曾經晉商駝幫的休息驛站。村名的由來,說法不一。其一,村旁山岳形似駱駝駝峰;其二,這里曾經是晉商到關外的必經之地,很久以來一直是通往五臺山的重要通道、商道之一。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晉商在往返于忻州大同時,駱駝道就成了商幫的必經之地,也是駝幫的休息驛站。“古村驛站晉商通途”,演繹形成獨特的駝幫文化。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古村駝鈴聲聲,不可避免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和諸多傳統村落一樣,古村駱駝道曾一度因村落“空心化”面臨保護困境。2015年開始,圍繞脫貧攻堅,駱駝道村成立銀光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入社。合作社帶領村民完成了300畝核桃樹的“高接換優”,種植了60畝中藥材,建成5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2017年底,駱駝道村實現整村脫貧。
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古樸的傳統民居、曲折的石板街巷、淳樸的民風民情是駱駝道村的寶貴財富。駱駝道村挖掘旅游資源和北方茶馬古道文化內涵,圍繞古村保護與開發,完善基礎設施。新建的民宿,建筑風格以及房屋、房間里面的布置要跟原來一樣,不破壞現有的建筑,同時能讓游客享受到酒店式的服務。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具有獨特地理條件的駱駝道村也接待了很多慕名而來攝影、繪畫、采風、訪古的游客。古樸的村貌和淳樸的民風以及怡然的生活狀態,是一縷真正看得見的鄉愁。
村子搭上了“旅游車”,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幾間小屋收拾干凈,院門口種些時令蔬菜,為游客提供食宿,村民梁培志的農家樂如今辦得是風生水起。不光是老梁,過去這個藏在深山無人知的古村,如今成了很多人忘不了的風景。
悠悠駝鈴雖不復,欣欣向榮仍不絕。駱駝道村常住人口雖不足50人,但有6戶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此外,駱駝道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還聯合椿樹底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本地一家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了駱駝道古村(山西)旅游景區有限公司。公司立足村域特色,以千年古村及古驛道等資源為核心,打造星空酒店、燒烤露營基地,修復古院落,合力打造鄉村旅游新名片,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駱駝道,感受古村風韻。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駱駝道村共接待游客7000多人,每天旅游綜合收入約1萬元,村民們真切享受到了古村保護帶來的紅利。
如今的駱駝道,活躍著志愿學生團隊、返鄉能人、村民、黨員干部的身影,他們日夜守護著古民居,守護著村落的靈魂與文脈。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的貫通,這座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古村將邁向更寬闊的發展之路,駱駝道也將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
本報記者白雪峰
古鎮新景拾繁華
夜幕降臨,火花四濺,光影交錯,在裸眼3D技術打造的場景藝術下,一場《如愿大陽》實景戲劇悄然登場,婉轉的音樂和動人的故事仿若解讀著千年大陽鐵文化,讓游人懷揣著對歷史文化的探尋,沉浸式走進這千年古鎮,一睹往日恢宏……
大陽古鎮位于澤州縣,古稱“陽阿”,擁有2600多年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手工業文化、仕官文化、歌舞文化及民間藝術,被譽為“中國古城鎮活化石”。明清時因手工制針業發達,又被譽為“九州針都”,其產品遠銷東南亞。而承載這些的,是那35萬平方米的元明清古建筑,在一磚一瓦間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文明故事。
漫步古鎮,城池寨堡、官宅商居、樓閣津梁、寺廟祠庵比比皆是,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散發著滄桑韻味。大陽古鎮景區辦公室主任王耀濤介紹,古鎮的結構十分精巧,以老街為中軸線,向南北延伸出72條街巷。西入口是一座秀氣的單檐硬山頂式古閣樓,門洞上方鑲嵌一塊“古陽阿縣”的石匾。穿過城門,便是一條狹長的街道,兩側是一座挨一座的磚木結構古店鋪,密密匝匝自西向東一直延綿5里多長,老街兩邊的石階、石墩、板鋪式店門大多保持著明清時的樣子,瓦檐勾連的古樸模樣靜靜訴說著大陽曾經的興盛與繁榮。
“東西兩大陽,南北四寨上,九十三個閣,七十二條巷,七市八圪垱,五里老街長。”念叨著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王耀濤帶著記者穿梭在古鎮中,透過醋坊巷、錢市巷、棗市巷、菜市巷等極具鮮明特征的巷名,可以想象到這些老街當年的繁華;那些隱于古巷的“狀元府”“光祿第”等門牌匾額,以及狀元牌坊、恩典牌坊、圣旨牌坊,正靜靜揭示著這里深厚的仕官文化;而遍布街巷間精美的套花方窗、石雕木雕、雕花漏窗,則用無聲的語言,傳遞著曾經“人聚萬戶,商賈云集”的繁榮局面……
沉淀了千年的繁華,大陽古鎮再次迎來新的生機。近年來,大陽鎮積極開展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實施了一系列創新舉措。2016年順利完成旅游景區總體規劃,正式成立大陽古鎮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推出古法制鐵館、文化大院、傳統木作館等,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與活力;2021年,以“百村百院”工程為契機,積極盤活農村閑置資源,通過“傳統村落保護+文旅+康養”的深度融合策略,成功打造了古韻澤州太行民宿集群,康養理療中心、圍爐煮茶、音樂酒吧、陽光書屋等附屬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拔節而生。
溪流淙淙,樹蔭蔽日,賞非遺民俗、品傳統文化、享古建民宿……游客們在吃住游中與古老的氣息不斷交融。“大陽古鎮既有南方的溫婉,更有北方的雄壯,還有非常精彩的打鐵花表演,住在這里感覺時光都慢了下來,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木梁都散發著歲月的韻味,仿佛沉浸在歷史的懷抱中。”聞“名”而來的游客李麗直言還會再來。
借的是文旅風,講的是古鎮故事。如今的大陽古鎮,在保證古鎮最核心的特色與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先后修復了張家祖宅、棋盤院,依托“沉浸+”文旅新形式,讓游客更好更深度體驗這座古鎮的古韻新景。
本報記者鄭璐 本報通訊員晉睿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