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如發絲的龍須面、吹彈可破的面氣球……令“與輝同行”直播間的粉絲們連聲贊嘆。6月22日,山西省級面食非遺傳承人閆錦超被邀請進“與輝同行”直播間,精湛的面藝表演讓山西非遺再次火“出圈”。事實上,在此前剛剛結束的“與輝同行”山西行中,三晉“遺”珍鼓樂、晉劇、蒲劇、民歌、剪紙等已經驚艷亮相,圈粉無數。
近年來,無論在進博會、文博會等國家級省級重要展會上,在各行各業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中,還是在群眾文化活動的方方面面都有非遺的影子,都離不開非遺的助力。
傳承與發展,守正與創新——那些在山西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恣意生長、綿延千年的手藝,歷經時光淘洗砥礪,在新時代里散發著熠熠光輝,點綴著、影響著、幸福著人們的美好生活。
豐厚家底彰顯本色
表里山河,山西特殊的地理區位造就了獨特的三晉文化特色,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悠久綿長的農耕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誠信為本的晉商文化、絢麗多彩的民族融合文化、光耀千秋的紅色文化等,而非遺是這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歌海洋”“戲曲搖籃”“舞蹈故鄉”……都是山西之美譽,從《詩經》的“唐風”“魏風”發展至今,幾乎每個縣都有民歌,已經收集民歌15000余首。以晉劇等四大梆子為代表的地方劇種38個,大同耍孩兒、沁源秧歌、二人臺等稀有戲曲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民間舞蹈遍布全省,到現在還保留著200余種,僅鼓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等20多種。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之一,山西早在2009年全省非遺普查中就發現非遺線索20余萬條,有效信息8.23萬條,而且種類齊全、存續完整、源流清晰、譜系清楚。通過近20年的努力,非遺名錄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我省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2個,位列全國前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9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7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27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103項,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500人;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089項,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515人。2023年1月,晉中市正式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省文旅廳非遺處負責人說:“山西五千年文明史上下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厚重多彩、蘊藏豐富,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薪火相傳的生動見證,是三晉大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展示。”
傳承創新擦亮底色
“時間好像偏愛山西這片土地,于是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它走過的痕跡。”非遺璀璨奪目,傳承生生不息,時代把新的命題交給了我們,如何保護好這些珍貴的遺產,山西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答案。
非遺保護傳承政策的不斷完善、非遺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非遺傳播影響力的不斷增強、非遺人才培養的不斷創新、非遺融合發展的不懈探索……
《關于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實施意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非遺工坊認定與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促進民間藝術保護傳承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實施,為我省非遺保護提供了操作路徑和有力保障。
6月26日,省文旅廳組織省直相關單位召開了非遺工作座談會,現場與會代表觀看了傳承人的項目展示,與傳承人交流了心得體會,就相關部門如何支持非遺傳承發展進行了討論。交城傳統堆綾藝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年輕的張姣麗侃侃而談:“平時我們囿于工作室,專心搞創作,聽了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等單位同志的發言,才了解到非遺有許多資金、宣傳等方面的支持平臺,很受益。”
非遺傳承離不開創新。我省以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抓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普及推廣、傳播交流等工作,持續加強磧口、河曲、上黨(晉城)3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2023年1月,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山西省晉中市)通過文化和旅游部驗收。2023年3月,由省委宣傳部指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山西大學共同設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成立。
人才是非遺傳承的活水。近年來,我省與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合作,建成“山西忻州(靜樂)傳統工藝工作站”,大力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自2016年起先后舉辦了29期傳承人培訓班,近1200人參訓受益。培育傳承領軍人物,老陳醋釀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郭俊陸入選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龜齡集傳統制作技藝、定坤丹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柳惠武榮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薛生金成功入選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名單;民間繡活(高平繡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趙翠林成功入選“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2023年度扶持對象。
融合發展提升成色
融入生活、融入文旅,新時代的非遺傳承才能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
7月13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月活動之一非遺說大咖分享會第六期舉辦。活動現場,太原金漆鑲嵌的非遺傳承人和山西大學漆畫教授伊寶帶領觀眾探尋太原漆廠的前世今生,分享古老技藝的傳承與復興。
近年來,我省通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及傳統節日開展宣傳展示活動推動非遺融入生活;借助中國(濟南)非遺博覽會、成都國際非遺節、全國非遺曲藝周等重大展會平臺,積極選派我省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開展文化交流,讓山西非遺品牌走出去;推動傳統技藝、表演藝術等門類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景區等,加強社會宣傳推廣和合作交流,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弘揚。
2023年5月,以“推進非遺創新發展·鑄就文化產業繁榮”為主題,第三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暨工藝美術產品博覽交易會在平遙古城舉辦。至此,我省已經連續三屆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讓更多人親近非遺、愛上非遺。
在省委宣傳部的統籌安排和指導下,省文旅廳協助完成央視《非遺里的中國》山西篇拍攝工作,重點選擇具有黃河農耕文化特色的25個非遺項目,組織協調全省非遺隊伍300余人參加拍攝。2023年6月3日,節目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璀璨的非遺項目深受全國人民喜愛。
本報記者孫蕊
高平潞綢:千年名綢 再綻華彩
不久前,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對外公布:該論壇攜手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晉城高平潞綢,與巴黎名媛舞會正式簽約冠名。時值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之際,高平潞綢以冠名身份率先登陸世界頂尖級名媛舞會——巴黎名媛舞會“中國文化之舞”系列活動,成為推廣中國文化的“領舞者”,一時間驚艷世界。
與其說這是潞綢的高光時刻,不如說這是它的榮光重現。早在隋唐時期,潞綢便已是名揚九州的中國三大名綢之一,并遠銷海外。如今的它,正乘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東風,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潞綢,主產于我省長治和晉城高平一帶,因古稱“潞州”而得名。追溯華夏歷史,這里正是神農炎帝“教之麻桑,以為布帛”的起源地。幾千年來,這里的人們沿襲著“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傳統,用汗水和智慧創造出了極具特色的潞綢織造技藝。
“玉罌汲水桐花井,茜絲沉水如云影。美人懶態燕脂愁,春梭拋擲鳴高樓。彩線結茸背復疊,白袷玉郎寄桃葉。為君挑鸞作腰綬,愿君處處宜春酒。”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染絲上春機》描繪了潞綢織造的生動一幕。從浸絲到染絲,從上機紡織到刺繡圖案,那時的潞綢織造技藝已十分精致成熟。明清以來,潞綢發展進入鼎盛,形成“登機鳴杼者,奚啻數千家,其機則九千余”的規模,此時的潞綢更為精細、華麗,從而成為皇家貢品,并以其特有的質地和美感贏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譽。
近代中國的戰火硝煙中,潞綢一度凋零落寞。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這一寶貴技藝重獲新生。1958年以來,作為唯一傳承單位的山西潞安府潞綢織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晉東南高平絲織印染廠、山西吉利爾潞綢集團織造股份有限公司)以“傳承絲綢文明,重塑潞綢輝煌”為使命,秉承手工點意匠圖、分層染色等獨特技藝與現代工藝融合創新,使“潞綢”成為新時代晉商名牌。企業先后獲得首批“中國高檔絲綢標志認證”,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并推動潞綢織造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已成長為國家“東桑西移”工程龍頭企業和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絲綢織造印染企業。
以山西潞安府潞綢織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高平市加快推進潞綢產業創新發展,全力打造集工業化生產、潞綢產品體驗、潞綢文化展示、潞綢織造研學基地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2019年,潞綢文化園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依托潞綢文化和國家非遺潞綢織造技藝,高平市更精心打造潞綢專業鎮,全面推進“農、工、文、旅”一體發展。華美的潞綢,正成為高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領和閃耀世界的亮麗名片。
本報記者王天曉
絳州澄泥硯:方寸墨池 浴火新生
山川造化,煙火人間。悠悠汾河水蜿蜒南流,至新絳始放慢腳步,折而向西。這微微頓足,仿若汾河母親的深情回眸,不僅孕育了這古絳重鎮的千里沃土,經年沉積、“色古質潤”的汾水之泥,更是滋養造就了“觀如碧玉,撫如童肌”的中國四大名硯——絳州澄泥硯。
“絳州澄泥硯孕于秦漢,興盛于唐宋,至明代爐火純青,可惜于明末清初技藝失傳。文獻中,只留下‘絳人善制澄泥硯……陶為硯,水不涸焉’‘澄于絳縣紗囊者,化脆為堅信神冶’等零星記載。”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數千片殘次硯臺堆砌而成的院墻前,藺濤聲音低沉。
1986年,時任新絳縣博物館業務館長的藺永茂,就是用一本“絳人善制澄泥硯”的斑駁古籍,把兒子藺濤帶上了這條非遺傳承之路。
從檢索文獻查找澄泥硯的前世今生,到探尋摸索還原絳州澄泥硯制造技藝,從汾河溝谷千辛萬苦采泥尋料,到自家小院屢敗屢戰建窯試燒……1991年8月,經過5年反復琢磨、嘗試,父子倆終于成功燒制出三方澄泥硯,并逐步掌握形成了成泥、制坯、燒制等一整套絳州澄泥硯制作焙燒工藝。誕生于古老絳州,曾沉睡河底300余年的澄泥資源,終于在新時代淬火重生,百煉成硯。
與絳州澄泥硯命運糾纏的39年間,這位曾經的美術老師,如今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藺濤,已然將澄泥硯這門傳統技藝不斷發揚光大。
“取汾河古河床之泥,經反復澄清、過濾、裝袋壓濾,再經半年陳腐,數百遍搓揉使其質地致密,始能制坯,制坯后,還需3個月陰干,方可雕刻、砂磨、入窯燒制。”藺濤告訴記者,絳州澄泥硯的制作共分12個主要環節、70余道工序,歷時至少10個月,成品率卻只有30%左右,精品率不到8%。
1994年,藺永茂父子攜絳州澄泥硯參加首屆“中國名硯博覽會”,一舉斬獲金獎。2006年,“絳州澄泥硯”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8年,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兩年后,新絳縣榮膺“中國澄泥硯之都”。如今,絳州澄泥硯取得的榮譽,掛滿了藺濤的澄泥硯研制所。
“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的絳州澄泥硯,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匠心手作。藺濤設計制作的數十個系列、上千個澄泥硯,造型古典,花紋繁美,融傳統文化及詩、史、文、書、畫、篆于一身,燒制成硯,又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千。
“紙壽千年,硯傳百世。”2019年,藺濤的兒子藺霄麟,于韓國國民大學陶瓷工藝系學成歸國,也加入了絳州澄泥硯的傳承隊伍。其創新設計的“水滴”“核桃”“琴”等實用小硯,融入國風國潮,造型時尚簡約,頗受年輕人喜愛。如今,他又燒出了令藺濤比之不及的豆沙綠等8色硯臺。
一方澄泥硯,三代藺氏人。千載澄泥,方寸墨池,其中,有非遺的賡續傳承,也飽含著涵育古今的無盡哲思。
本報記者張海鷹
左權民歌:太行之聲 響徹云霄
“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爬山越嶺我尋你來呀……”每當夕陽西下,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這樣的歌聲便會在各個角落響起。7月21日下午,在左權縣城沙河公園的西南角,一個由民歌愛好者自發組織的“民歌角”熱鬧非凡。大家圍坐一起,從《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到《繡荷包》,再到《鬧五更》,一首首經典曲目輪番上演,獨唱、對唱、合唱交織成一片歡樂的海洋。原生態的民歌唱腔,搭配著反映當地生活的歌詞,大家陶醉其中,掌聲與尖叫聲此起彼伏。
左權縣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原名遼縣,為紀念抗日名將左權而更名。左權縣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素有“萬首民歌千出戲”的美譽。據官方考證,左權民歌作為太行山區原生態民歌的代表,早在宋元時期就被廣泛傳唱,成為當地民眾勞作休閑時的娛樂方式。至明清時期,民歌更貼近生活,至今仍有當年流傳下來的曲目。
“在左權,會說話就會唱民歌。”曹彥明,一位從事民歌演唱工作超過50年的老藝人,從小在父母的歌聲中長大,如今又將自己的歌聲傳給了兒孫。正是這種全民參與的氛圍,讓左權民歌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山丹丹你就開花呀紅艷艷,看見你親哥哥就心里甜”……左權民歌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開花調”。這種以“花”為中心,以“開花”為比興的民歌形式,不僅展現了左權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更承載了太行山悠久的人文歷史和紅色文化。從封建社會期間的愛情悲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的反封建之作,再到抗戰時期的抗戰動員曲,“開花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
在左權,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得到了高度重視,擁有80余年歷史的左權盲宣隊,常年行走在太行山,掌握著當地最具鄉土氣息的原生態音樂;而像劉改魚這樣的民歌手,更是將左權民歌推向了全國乃至世界。2006年,“開花調”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著左權民歌的保護與傳承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為了讓這一文化藝術瑰寶后繼有人,左權縣更是將左權民歌納入了義務教育課程。今年12歲的王煜琪就是受益者之一。從小聽著民歌長大的她,不僅展現出了不俗的天賦,更在6歲時就成了左權“開花調”縣級非遺傳承人。“我要唱好左權民歌,讓更多的人知道左權民歌,愛上左權民歌。”王煜琪說。
近年來,“左權民歌匯·國際民歌賽”和《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的成功舉辦,更是為左權民歌的推廣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民歌愛好者的關注,更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力量,帶動左權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左權民歌,承載著左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左權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以百姓心聲唱響時代主旋律,以左權特色弘揚文化正能量,努力讓左權民歌藝術發揚光大、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讓左權民歌這一太行之聲響徹云霄,走向世界。
本報記者張謙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