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虎鼻明代雙堡之一的北堡,背后就是虎鼻村 楊峻峰 攝
管涔山為呂梁山系,整個山勢為東西走向,西與黃河相接,東與恒山支脈勾注山相接,這座東西走向的山脊,成為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分界線,因此,數千年來,在山南的居民把這條分界線當作一堵牢固的屏障,防御山北的游牧民族侵擾,許多王朝還在這條山脊上修筑長城,山脊與長城的斷續互補,形成一條依山據險的規模宏偉的邊塞。
早在西周時期,管涔山上就是樓煩、林胡等游牧民族居住地,管涔山的主體分布主要在寧武、神池、五寨、岢嵐、靜樂五縣。
殷商至西周時期,這一地區為燕京戎的居住地,燕京戎是西戎或名山戎的一個部族,系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依托管涔山的險障,可以北御草原其他游牧民族,又有豐饒的水草資源,便于游獵。
到春秋戰國時期,管涔山又是精于騎射的北戎部族樓煩、林胡居住地,并在此建立了樓煩國。到戰國時期,趙國開始入侵管涔山,并與樓煩、林胡等民族分疆劃界。公元前333年,趙肅侯在管涔山一線修筑長城,西起興縣的黃河畔,沿著管涔山脊,經岢嵐,過五寨,進神池、寧武交錯的山區,最后由寧武過了恒山,入河北界。在管涔山的這一道趙長城,多數利用著山險、河險等地利條件,有山崖的地方利用山崖,不修長城。現在戰國趙長城保存最為完好的當數寧武縣東寨鎮小西溝、大洼和壩溝灣一帶的長城,石板壘砌的墻體蜿蜒于陡峭的山脊,歷兩千載風雨,威嚴猶存。
漢代在管涔山沒有修筑墻體形式的長城,但修筑了古堡,在管涔山南的靜樂修筑了趙王城,在山北的五寨修筑了五王城,在寧武恢河畔上修筑了苗莊古城。幾座漢代城池,都是利用管涔山的險要而筑城居住,同時又把守著管涔山的幾條峽谷通道,保衛著管涔山范圍的安全。
短暫的王朝東魏是由北魏分裂出來的,他們為了防止西魏的侵擾,也修筑了一條肆州長城,由云中山到了管涔山,利用長城封鎖住了恢河。現在寧武苗莊、山莊一帶的長城墻體保存完好。
到了北齊時期,舉國修筑長城,其中一次就在管涔山范圍內。在岢嵐設置了蘇姑戍,在靜樂設置了馬陵戍,它利用了戰國趙長城的基礎和走向,從興縣到岢嵐,然后沿著管涔山脊到了五寨、寧武、神池。當年高洋爬上管涔山的黃花嶺,命筑長城。在五寨縣城南面的大洼山,長城又引出一條南北走向的分支。在神池境內,長城又有一個分岔,主線越過恢河爬上恒山,過了河北境,另一條從神池出發,向北到了偏關。現在岢嵐陽坪山和縣城東山,五寨大洼山和黃草梁,神池黃花嶺和摩天嶺,北齊長城都保存得較好。
隋朝的幾任皇帝都與管涔山有緣,在隋文帝時期,首先在岢嵐、五寨一帶修筑長城,調用了河北贊皇縣的民工,同樣是利用管涔山的山險,從岢嵐東山修到王家岔,一直上到管涔山的最高峰荷葉坪。
到了宋遼對峙時期,管涔山是戰火紛飛的宋遼邊界。宋王朝對此地的防務非常重視,首先在管涔山范圍建了兩個軍——寧化軍和岢嵐軍,是根據“地要不成州,而當津會者則為軍”的原則,即遇地勢險要的關口津會,在人口較少設不成州的情況下,設置一個統縣的軍,既是一個行政區,又是一個軍事轄區的指揮。一座管涔山能設兩個軍,可見邊防之重要。另外在管涔山的東端——寧武縣陽方口鎮河西村的高山頂上修筑了托蓮臺,守衛著恢河谷口,當年潘美王侁在此臺望楊業。特別是從岢嵐至五寨,再到寧武、神池一線,宋朝為了防御遼國蠶食土地,率先在山脊上修筑了一條宋遼界壕,加強了山脊的防御作用和秩序作用。后來遼國不斷侵蝕宋境的耕地,要求宋遼重新劃界,遼國想在分水嶺下的天池一帶養馬,宋廷不同意。最后在二次劃界時,把界劃在了分水嶺,其中就有寧武余莊境內汾河與恢河的分水嶺。在分水嶺的北端、管涔山北的山腳下修筑了一條東西走向的界壕,再次把遼國擋在了壕外。
就在宋遼劃界掘壕防御的同時,宋景德年間,宋朝又在岢嵐的草城川修筑了一條規模不大的長城,它是由岢嵐北川爬上了管涔山,在山之脊與隋朝、北齊修筑的長城相交,形成一個“岢嵐結”,最后利用并維修了早期長城,一直行進了20多公里,延伸到荷葉坪山腳下。宋朝還在岢嵐與嵐縣的交界處,在靜樂縣修筑了城堡,防御著從岢嵐經嵐縣,再到靜樂直通太原的溝谷通道。
在大肆修筑長城的明代,嚴格地說長城墻體沒有經過管涔山的主體,但是在管涔山范圍的寧武縣設了寧武關。在寧武設關,其原因主要是利用了管涔山高峻的山險,比大同一帶的山嶺易于防守。再在神池與寧武交界處的制高點——海拔2300多米的黃花嶺,利用北齊的軍事設施建設了黃花嶺堡。就在黃花嶺堡北側之神池境內的山坡上,還建有規模甚大的磚砌空心敵樓——夢樓,還有許多烽火臺。在管涔山東端的溝兒澗、大水口一帶,修筑城堡,夯筑墩臺,加強了軍事防御。除此之外,明朝還在五寨、靜樂等地夯筑烽火臺,建設了通往省城的烽火傳遞路線,完善了寧武關的軍事防御體系。
在管涔山的軍事防御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神池縣虎鼻村。管涔山看似高大雄偉,狀若屏障,其實有許多幽深的山澗,形成非常隱秘的連接山南山北的通道,即連通朱家川和汾河川的通道。虎鼻村坐落于一個神秘的通道口上,從戰略位置上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歷代王朝對這個關口非常重視。從戰國開始,虎鼻村就有土著居民定居,現在虎鼻村的東梁上保存有一座戰國時期的千家寨遺址,是守口的兵寨。到宋遼對峙時期,虎鼻村所靠的管涔山,從東到西是宋遼的邊界線,虎鼻村東南方的管涔山脊有宋遼界壕。虎鼻這座山口先是宋王朝建有兩座兵寨,一個叫南寨,一個叫北寨。遼國占領了管涔山北后,虎鼻兵寨成為遼國的兵營。到了明朝,神池北境雖建有內長城,但是虎鼻村這個大關口仍然顯得非常重要。明王朝為了防御俺答騎兵通過這座峽谷山口入侵忻并,在虎鼻村西的山梁上筑有兩座相距百米的城堡,當地叫北堡、南堡,城墻高大,敵臺挺拔,可見防御之固。其中北堡的堡墻呈“日”字形,當地百姓叫“兩串院”。為何建成日字形,目前還是長城研究的謎團。在雙堡附近的山頂還筑有高大的烽火臺,與北距7公里的小辛莊烽火臺相接。在抗日戰爭時期,虎鼻村仍是兵家必爭之地。日寇侵占神池后,首先在虎鼻雙堡南300米處的高山頂上修筑了碉堡把守這座山口。八路軍在神池境內抗擊日寇最漂亮的戰役就是“智取虎鼻”,成為神池輝煌的紅色記憶。 楊峻峰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