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的講解員正在給學生們講解抗戰故事。
武鄉,一塊革命的土地,被譽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武鄉,一塊紅色的土地,這里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武鄉,一塊英雄的土地,這里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
翻開武鄉的“紅色版圖”,一處處革命遺址和一座座紀念碑猶如紅色火炬矗立在老區大地,430多處革命歷史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點綴其間,是名副其實的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在這塊譽滿全國的抗日熱土上,英雄的武鄉人民用真情和大義孕育了偉大的太行精神。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里滅亡……”
一曲雄壯的《在太行山上》把記者帶回到了那個烽火硝煙的革命戰爭年代。
走進位于武鄉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就走進了抗日的烽火硝煙之中。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聲聲深情的講述,瞬間將人們帶回過去,帶到太行這片流淌著紅色血液的土地。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強渡黃河,挺進山西,依托太行山脈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數以萬計的八路軍將士在這里前仆后繼、浴血奮戰,譜寫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抗擊日軍侵略的英雄篇章。
武鄉作為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核心腹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曾長期在此駐扎,指揮華北敵后抗戰。如今,這些紅色遺存串聯成了一條永不褪色的“紅飄帶”,沉淀成了一本鐫刻著初心使命的教科書。
“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總司令的題詞追憶了左權將軍。1942年5月,日軍突襲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負責斷后,5月25日在山西遼縣的十字嶺突圍戰斗中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作為抗戰時期犧牲的八路軍最高將領,人們把他的犧牲之地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已經在館內做了12年講解員的魏巍,講解聲情并茂、繪聲繪色,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把人們帶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催人奮進、鼓舞人心。
“其實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我覺得講解員的工作重復、單調,一度萌生了換個工作的想法。”魏巍回憶,直到有一次,在看到紀念館里崔紹光老師娓娓道來,將當年首長們指揮千軍萬馬的鎮定神態、戰士們抗擊日寇的廝殺場面、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一刻,深深打動了他。“也就是那個瞬間,我忽然明白了講解員并非單純地介紹展覽,而是肩負著傳承紅色精神、傳播先烈故事的神圣使命。從那之后,我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現在每天都會為上千名參觀者講解老八路的故事。”
展覽陳列的故事講不完、道不盡,只要來過一次,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革命英雄的敬仰就會進一步、深一層。
紀念館內,陳列有豐富翔實的圖片、文獻資料和文物,通過復制景觀、繪畫、造型、塑形、聲光、視頻等多種技術和藝術手法,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震驚中外的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歷史場面。
“畫面上有個火球突然轟隆隆向我們這邊‘撲’過來的時候,感覺自己腿都快軟了,真不敢想象革命先烈們面對槍林彈雨,該有多么堅定而強大的信念才能義無反顧往前沖。”觀展的初一學生張宣儀感慨道。
大型實景演出《太行山上》,是國內首部紅色沉浸式實景演藝,真實地還原了太行軍民浴血奮戰、共同抗日的感人史實,“昨天”被帶回到“今天”,繼而延續到“未來”。
近年來,武鄉實施“革命文物+”戰略,推進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1+4”片區、磚壁舊址“1+9”片區建設,變傳統的版面式、游覽式為融入式、體驗式,讓更多紅色元素可觸摸、能感知,助力老區振興發展。
同時,武鄉以太行干部學院、太行少年軍校為平臺,將長樂戰斗紀念遺址、板山工事遺址、李峪王來法紀念館等革命遺址統合起來,打造紅色研學基地,精心準備菜單式教學課程和體驗式教學內容,吸引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學生來這里開展研學活動。
風雨滄桑,青山依舊。如今,武鄉縣融合歷史脈絡、文化創意、經濟轉型于一體,紅色旅游品牌打響叫亮,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產業轉型積蓄成勢,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創新武鄉活力迸發,老區人民正奮力譜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本報記者王荔 文/圖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