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故居內徐向前元帥半身銅像。薛志浩攝
青山腳下,滹沱北岸,青瓦磚墻的民居小院錯落有致,郁郁蔥蔥的勁松古柏散落其間,這里是忻州市五臺縣東冶鎮永安村。8月26日,記者沿著平整的小路穿行在秀美的小村內,一幢建于晚清時期的晉北四合院躍然眼前,門前古樹綠蔭如蓋,門楣匾額上的“徐向前故居”遒勁有力,這就是徐向前元帥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
走進前院,一襲戎裝、胸戴勛章的徐向前元帥半身銅像目光如炬、栩栩如生,身后影壁上鐫刻著“功勛垂青史,楷模昭后人”,兩株形如火苗的青松分立左右,靜靜守護。
銅像前,來自忻州海關的黨員干部一行正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向銅像鞠躬致敬,現場肅穆莊重。“今天專程組織同志們來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一起探尋元帥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感悟元帥光輝戰斗的一生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忻州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張新年說。
穿過垂花木門踏進后院,小院里上下兩層的主房與東西兩間廂房盡收眼底,沒有繁復的裝飾,沒有精致的雕琢,只有樸實無華的青瓦土墻。如今,這些房間被布置成7間展室,陳列著400多張和徐向前元帥有關的珍貴照片及其生前所用實物,再現了元帥光輝戰斗的一生。
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致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風雨飄搖之際,11月8日,在小院的東廂房內,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的父親為他取名“徐象謙”。
當過學徒,做過雜役,盡管少年時期的徐向前因家庭貧困早早地為生計奔波,卻始終勤于讀書,心系國家命運。1919年,“五四運動”在全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浪潮,考入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不久的徐向前深受鼓舞,鄭重寫下自己的革命理想:“我面臨著一個找出路的問題,不過這次和上次有些不同。那一次,如果說是以謀生為主的話,這一次則主要是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路。”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夜,時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院少校隊長的徐向前經過觀察、比較和思考,毅然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決心“為共產主義流盡最后一滴血”。
他在回憶錄《歷史的回顧》中寫道:“共產主義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但我堅信,我們的黨和人民,必將一如既往,披荊斬棘,闊步前行,勝利到達自己的目的地。”入黨后不久,他更是把名字由“象謙”改成“向前”,表明自己對革命忠貞不貳、永不回頭的決心。
帶領紅軍開辟川陜革命根據地、粉碎日寇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將勝利的紅旗插遍三晉……幾十年戎馬倥傯,徐向前元帥為民族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同戰斗,也錘煉出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
在第七展室,墻壁上的一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徐向前親筆書寫的“人民的公仆”五個字,特別之處在于,“民”字最后一筆通頭而上,令人不解。
“這幅字是徐帥掛在辦公室中央的座右銘,特意這樣寫,就是在強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徐帥一生廉潔奉公,節儉樸素,他的軍裝、襯衣總是洗了又洗,補了又補,與普通戰士別無二致,還經常自己動手修理家中用具,從來不提個人要求。”傾聽講解員深情的講述,“布衣元帥”的形象在眾人心中逐漸清晰而生動起來。
“徐向前元帥一生為國為民,幾十年如一日忠誠履行入黨誓詞,我們海關隊伍要繼承革命精神,忠于職守,挺膺擔當,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國門衛士’。”張新年深有感觸地說。
青山不語,滹沱奔流,似在默默地告訴著人們:這片紅色沃土承載著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奮發向前。
薛志浩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