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館,既是“紅色遺產”,也是“精神地標”。隨著山西全面興起文旅熱,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紅色博物館逐漸受到青睞。人們從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中感悟歷史、汲取力量。在大同市,有一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紅色記憶的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它坐落在游人如織的古城內,與周圍的古老街巷、繁華商鋪交相輝映,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每一位走進這里的游客都能深刻感受到現代社會發展與紅色文化傳播之間的緊密聯系。
走進館內,黑灰色的大理石墻壁上,以紅色為背景的“緬懷先烈追思英雄”八個大字格外醒目。游客們在此打卡拍照,銘記歷史。
“感覺特別震撼,這里不僅讓我對大同這座古城的紅色革命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展陳布置也特別有新意。”來自北京的游客張嘉說。
“為了避免內容和形式的同質化傾向,我們在場館空間規劃、藝術場景設計和展陳事實內容上融合打造,努力為游客提供一種沉浸式體驗。”講解員劉曉東說。
在“曙光初照”篇章中,記者看到了一件特別的展品——一件軍大衣。據館內講解員介紹,這件軍大衣是大同鐵路工人支部成立初期,工人們為了抵御嚴寒、堅持革命斗爭而穿過的。
記者被一面墻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單所吸引。這些名字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為了抵抗日寇侵略、保衛家園而英勇犧牲。講解員深情地講述著這些烈士的故事,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一位年輕的游客在烈士名單前久久駐足,眼中閃爍著淚光,他說:“這些烈士是我們的英雄,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近年來,紅色主題博物館受到更多年輕人關注,逐漸成為其了解革命歷史、體驗紅色文化的重要選擇。對此,展陳內容的史料準確、嚴謹規范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開展協同研究,還通過專題征集、跨國征集等方式收集展品。”劉曉東說,“在不斷完善中,讓展館更精彩。”
“85年前,《紀念白求恩》中這樣寫道: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大同紅色記憶館內有一個專屬展廳,珍藏著白求恩同志曾經用過的12件醫療器械。這些醫療器械是白求恩從美國帶來,并曾在大同靈丘抗戰前線使用過的。館內負責人任冬介紹,這些醫療器械是由大同市渾源縣王莊堡村退伍老兵宮福祥老人于1984年捐贈給雁北文物工作站的。如今,它們已經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見證了白求恩大夫在抗戰前線的無私奉獻和國際主義精神。
國慶期間,山西醫科大學學生王思清再一次走進這里,聽講解員講述白求恩在大同工作期間的故事,“這是一座特別的博物館,是對醫學生最好的精神洗禮。”
除了珍貴的文物展覽,大同紅色記憶館還注重與現代社會的結合,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博物館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為游客們提供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戴上VR眼鏡,仿佛穿越到了抗戰時期的大同,親身經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該館還定期舉辦各種主題活動和教育講座。在一次關于大同地區革命歷史的講座中,一位老紅軍后代分享了他的家族故事和對紅色精神的傳承,讓在場的參觀者深受感動。這場講座不僅讓游客們對大同的紅色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激發了他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熱情。
佇立在古城里的大同紅色記憶館,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也為古城的文化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游客從紅色記憶館里走出來,就可以漫步古城的街巷,感受這座古城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古老街巷、傳統建筑、現代繁華,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記憶館的存在,更為這道風景線增添了一抹鮮艷的紅色。
本報記者王荔文/圖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