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專題2024>>文化中國行>>正文
深山明珠軒崗鎮
2024年11月21日 16時37分   忻州晚報

軒崗煤電一角

軒崗鎮地處原平市西北部,東與大牛店鎮毗鄰,南與寧武縣東馬坊鄉相接,西、北兩面與寧武縣鳳凰鎮接壤,東北與段家堡鄉相連。軒崗原名“玄岡”,“玄”有黑色之意,“岡”本指山梁,后泛指山嶺,“玄岡”即黑色的山崗,意指此處因黑色的煤炭藏于山下而得名。明以前的史志上,均記載為“玄崗”或“玄岡”。明嘉靖《崞縣志》:“孟良城,在玄崗口。良,延昭之部將也。其遺址尚存焉。”明《山西通志》:“崞縣西南八十里玄岡口堡有孟良城址。”清康熙年間,為避康熙皇帝名諱,官方文書中改稱“元岡”,清光緒年間又改為“軒岡”,民國時期改稱“軒崗”,并一直沿用至今。

北宋時期,軒崗百姓多為潘、楊兩姓。據寺廟銘文載:“玄岡先有潘、楊兩家,后有牛、馬二姓。”到了明代,隨著眾多姓氏的遷入,最終形成以張、賈、傅三大姓為主,郝、梁、周、衛、楊、李、郭等多種姓氏聚居的格局。張姓一族祖籍河南,明洪武年間遷入。賈姓始祖賈成府于明洪武年間帶領族人從定襄賈家莊遷往崞縣神山村,后其中一支從神山遷去軒崗。

軒崗因處于邊塞一線,是歷代軍防重地,曾為“雁門十八隘”之一。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介紹:“雁門關隘口十八,東為水峪、為胡峪、為馬蘭、為茹越、為小石、為大石、為北樓、為太安、為團城、為平型;西為太和、為水芹、為吊橋、為廟嶺、為石匣、為陽武峪、為玄崗、為蘆板口,各有堡。”

清光緒《代州志》卷首《邊關圖》注:“軒崗口在崞縣西南八十里,外距后口上五里,內距后梁上五里。”《讀史方輿紀要》記述:“堡去寧武關五十里,中間有金家咀為要沖。”清乾隆《崞縣志》載:“元岡口,縣西南八十里,明正德中筑堡。”清光緒《續修崞縣志》載:“軒岡口,在縣治西南八十里,北距后口上五里,東距黃甲堡五里,明正德間筑堡,有孟良城址存焉,堡南十里有焦贊寨。”

雖然志書上沒有明確記載軒崗所發生的戰事,今天能夠看到的,僅剩村西的望鄉臺遺址和半山腰遺存的一座明代烽火臺,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狼煙四起時,軒崗口的防守十分重要。

軒崗山景

軒崗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堡、古鎮,曾有眾多古建分布于村中,最有名的有廣濟寺、奶奶廟、老爺廟、楊氏牌坊、天主教堂等。

廣濟寺,又稱東寺廟,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據清乾隆二年(1737年)遷修碑記載,寺廟建有廣濟佛殿、十王堂、白龍宮、玉皇洞、觀音樓、鐘鼓樓。日軍侵占軒崗后,將寺廟焚毀。從1997年開始,村民集資先后建起菩薩殿、念佛堂、廣濟佛殿,并塑起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十八羅漢等佛像。現廣濟寺已更名為東泉寺。

奶奶廟,坐落于村內東街,原廟院有正房三間,內塑送子娘娘像。東面建有五間廂房,民國年間做過女子小學。廟對面有一座戲臺,建于民國初年。每年農歷三月十八,為軒崗奶奶廟會。

老爺廟,位于現村委會院,三間正殿為磚木結構,內塑關公、關平、周倉三尊像。正殿東面為財神廟,大門左右為鐘鼓樓。門前豎有兩根高10米多的石旗桿。新中國成立以后,廟院被軒崗完小占用。

楊氏牌坊,是一座建于清咸豐年間的節孝牌坊,由本村舉人楊國干為其兒媳所建。牌坊坐落于村西街,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上下檐為圓椽,頂端青瓦鋪頂,由方飛、勾頭、滴水組成。后被拆毀。

天主教堂,建于1923年,神甫為意大利人。教堂磚木結構,正面開三個門,兩側開一門,正面立有五根圓形磚柱至頂,其中中間一根上有鐵制十字架。內設教臺,墻壁四周繪有各種宗教圖案。后也被拆毀。

東泉寺

軒崗古鎮中心有一條大官道橫向穿過,往左分為二岔,一經段家嶺通往寧武縣,一經燕兒嶺通往忻州城;往右亦分二岔,一經禿欒妥通往塞外,一經陽武口通往原平鎮。因而,這里又成為商品轉運中心、煤炭集散中心,這里的街道店鋪很早就形成規模。民國年間,隨著北同蒲鐵路的建成通車,軒崗迎來一段空前的商業發展期,成為崞縣西山地區工業品、手工藝品、糧食和農副產品的集散中心。街上開設的商店、糧店、藥店和車馬店有50多戶,鎮上的油坊有17家。

清末至民國時期,軒崗的文化藝術活動十分繁榮。鎮里石寅年父子組織的八音會吹奏班,在西山地區頗負盛名。石寅年藝名“小蛇絲”,他所吹奏的嗩吶功夫過硬,音域寬廣,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關帝廟對面街中心和奶奶廟院建有兩座戲臺,每處可容納觀眾近千人,每年要唱十幾臺戲。農歷七月十三是傳統古廟會。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元岡大旱,第二年春,村民聚集于奶奶廟求雨,到七月間落雨。村民便將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廟會之日。清末又將廟會日期改為七月十三。軒崗七月十三傳統古會,是原平西山地區最大的廟會,大街小巷披紅掛彩,商貿、娛樂活動豐富多彩。

軒崗煤電公司

軒崗的繁盛,當然源于地下的烏金。

以軒崗為主的西部山地自古就是頗負盛名的煤炭生產區,但是,在地方史志中有關這個方面的記載比較少。清光緒版《續修崞縣志》“食貨”中僅有簡短的描寫:“石炭,李時珍曰:烏金石,上古以此書字,謂之石墨。今呼為煤炭,塊大而堅者為炭,細碎如沙者為煤。”“藍炭,即燷炭,又似烰炭,俗作麩。《本草》:煎藥焙火,宜用麩炭。”

原平的采煤業起步并不晚,只不過規模較小、影響不大而已。降大任《山西史綱》載:“采煤業興起,產品有明煤、碎煤、末煤三種。明煤大塊如斗,以木炭少許即可引燃,晝夜不熄。其小碎塊,則用潔凈黃土調水,作煤餅而燒之,這當是山西‘打煤糕’為燃料習俗的濫觴。明代山西的煤礦至少有平定、玄岡(軒崗)、陽曲、大同4處。‘平定所產尤勝,堅黑而光,極有火力’(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當時忻州用煤炭,南資陽曲,北資玄岡,可知煤炭已成為民生所需。這些煤礦與今日山西煤炭主要產業所在大致相合。”

清代,礦工已掌握了礦苗勘察、礦井挖掘的實用方法,巷道采用木柱頂板。康雍時期,煤礦業多為民辦,曾一度被禁,然乾隆五年(1740年),朝廷允許“招商采煤”,乃有商人、地主租礦開采,形成大煤窯。也有合資辦礦的,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產生。隨后,煤炭販運順勢興起,販運者以駝隊、車隊、騾隊將晉煤輸入蒙古地區和直隸省,遠銷于陜西、河南,擴大了山西的煤炭市場。只是由于皇權專制,征收礦稅和運煤錢,仍限制著煤炭業的充分發展。

由于日常生活之必需,各地新開煤窯日多,勘探煤礦之法日精,“每視山上石脈,即知炭之有無。”民工還掌握了焦炭冶鐵的方法。煤炭出窯后,有兩種買賣方式:一是城鎮開煤店,從煤窯批發來零售;一是馱炭者,買煤入城鎮轉售于居民。前者為坐賈,后者多為貧民。還出現了專務中介的牙人(炭牙),煤炭的商品性由此十分突出。

清光緒版《續修崞縣志》載:“縣屬西山,北接代州,南至軒崗口,重巒峻嶺,橫亙綿延,產炭處極多。炭之肥南不如北,以故有南口、北口之分,北口者,謂官地山以北也,山田磽瘠,居民以此為生計焉。”

清光緒版《崞縣鄉土志》(光緒三十四年抄本)載:“西山一帶產煤,可銷售忻、代二州,每年進銀兩萬余兩。”

軒崗鎮街頭一瞥

明清時期的原平,由軒崗通往境外的道路有后口和盤道梁口,通往忻州、原平、代州的道路有燕兒嶺口、陽武口、廟嶺梁口三處。就在這些運煤通道兩側的村莊,許多農民曾經開起了能夠提供餐飲、住宿的小旅店,既方便了運煤人的吃住,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崞陽古城內現存一通光緒十三年三月的古碑,題為《嚴杜陋規銘》,保存尚好。碑銘中有如下字樣引人矚目:“雖崞邑炭窯向無各項規費名目,但恐禁革不嚴,久而沿及。目前之需索雖無日后之誅求,難保不可不予為禁革,以垂永遠,為此勒石示禁。嗣后,縣境以內,凡有出產煤炭之區,聽憑爾等業主開采。無論文武衙門員弁丁役,概不準取索陋規使費。倘敢不遵,仍有巧立名色索取規費者,許該窯戶等指名稟究,以憑嚴懲。該窯戶等如有希圖見好,違禁致送規費者,察出一并究治,決無寬貸。其各永遠凜遵毋違,特示須至勒石者。”

這通碑銘一開頭就冠以“欽加同知銜特授崞縣正堂加五級記錄十次吳為嚴杜陋規勒石示禁以垂永遠事”,嚴肅而鄭重。這個發現讓我們明白了為什么舊志中沒有與煤炭相關的收費記載,就連整個田賦目中也無絲毫有關煤炭開采賦稅的字樣。半個多世紀后,軒崗煤炭的高光時刻來到。

軒崗礦務局于1954年開始籌建,1956年建成投產,占地面積4256畝,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321萬噸/年,可采儲量3.02億噸,可采煤層為2#、3#、 5#,主要品種三分之一為焦煤,適用于動力和煉焦,銷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屬國家大型二類企業,是原煤炭工業部所屬的94個統配礦務局之一。礦務局人口規模很大,極大地提升了軒崗鎮的消費水平,促進了經濟發展。新大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而那條舊時的官道遂隱于繁華的街市之后,幾乎被人們所遺忘。(楊晉生)

(責任編輯:盧相汀)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