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強
吳杰強 攝
東寨鎮地處寧武縣中部,距縣城約三十公里,東與迭臺寺鄉為鄰,南與寧化鎮相望,西與五寨縣接壤,北與涔山鄉相接,鎮政府駐東寨村。1949年,東寨鎮境域屬寧武縣第一區,1984年,由東寨鎮公社改為東寨鎮。
自然
東寨鎮地勢西高東低,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最高峰為管涔山,因其北承陰山余脈,東與勾注、恒岳相連,南接呂梁、中條,所以古人稱為“晉山之祖”。管涔山分布著蒼翠的林海,涵養了各種綺麗的景觀。管涔山林區屬于黃土高原石山區的水源涵養、防護和用材林區,全境處于“三北”防護林林相最好的林區,樹種以云杉和華北落葉松天然次生林為主,在山西享有盛譽,被譽為“華北落葉松的故鄉”和“云杉之家”。
蘆芽山占據管涔山腹地,為管涔山主峰,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寒冷干燥,多大風,四季分明,冬季漫長,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蘆芽山峰巒重疊,山峰尖峭,森林茂密,因形似“蘆芽”而得名。蘆芽山主峰石坪上巍然托起一座石砌建筑,這便是太子殿,三面懸崖甚為險峻,因位居群山之極,數十里外即可看到。太子殿為石壁構筑,殿脊有一鐵棍直指蒼穹,似為避雷特置。殿門北向而開,石鑿“太子殿”三字赫然醒目。
東寨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為汾河。汾河縱貫山西南北,流域面積近四萬平方公里,被稱為三晉“母親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連接著表里山河與人間煙火。汾河上最美的地方當是汾源,徐繼畬在《重修汾源廟樓記》中曾發出“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晉第一勝境也”的贊嘆。汾河源頭叫雷鳴寺泉,又稱“三晉第一泉”。泉水經汾源閣的石縫流入閣前水塘,塘壁上“汾源靈沼”四個石刻大字隱約可見,雖經風雨侵蝕,仍顯出遒勁揮灑的筆力。汾源泉水終年流淌,寒冬不凍,荒旱不枯,泉水清澈見底,水底卵石粒粒可辨。
軍事
東寨鎮自古就是軍事要地,現在的頭馬營、二馬營、三馬營等村就是宋代屯兵營地,其中二馬營村現在還有敵臺、土堡、校場等軍事遺跡。蘑菇營村為宋代楊延景軍隊的指揮部,統轄頭馬營、二馬營、三馬營、白馬崖營等兵營。由此可見,宋代時期東寨是朝廷北邊防務重鎮的后防基地。明正德年間,此地設二馬營堡,建營房五十間,北邊不遠處樓子山下的支鍋石口堡,又名“支鍋口隘”,高一丈多。宋、金、元、明時期,東寨作為邊陲軍事重鎮,北可緩寧武關之急,南可救寧化城之險,明代張鳳翼曾在支鍋石下題刻“紫塞長城”四字。
東寨鎮境內的東寨、宮家莊、二馬營、三馬營等村為河谷農耕區,土地平坦,水源充足,糧食產量較高。其他村為半山丘陵農牧區,土地較廣,荒山荒坡多,是該鎮的第二糧產區和油料基地。這里的農作物以莜麥、豆子、土豆、小麥、谷類、胡麻、黃芥為主,土壤為黃綿土。
該鎮屬半山丘陵地區,氣候涼爽,土地肥沃,具備發展林業的先天優勢,山西省七大林業基地之一的管涔山森林經營局起初就設在東寨鎮。1987年,有天然森林面積2466.67余公頃,占總面積的13.5%,人工造林26.67公頃,封山育林333.33公頃,育苗26.67公頃。這里牧坡較為寬闊,水草豐盛,原有草坡2040余公頃,占總面積的7.2%。1987年,群羊發展到1.3萬只,大牲畜發展到1500頭。1998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停止采伐。2009年,有牧坡4333.33公頃,羊發展到16342只,豬2575頭,牛、馬、驢等大牲畜發展到1690頭。
交通
歷史上,東寨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隋初所筑由太原北上的驛道,經過該鎮。清朝時,東寨鎮已初具規模,是北上南下驛道的必經之地。南路通達太原;北路過寧武縣城,直往大同;西南穿林海、過大梁,入五寨縣城,與晉西北溝通。而今,寧白公路、五壩公路和寧靜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工業
東寨鎮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雙紀煤儲量大、煤質好。礦區分布于上鸞橋、李家圪洞、車道溝、炭窯坪、壩溝灣、東寨、石輝溝、小西溝、三馬營、寺兒溝、石窯溝、南岔、王家溝和南山鷂子溝、麻地溝、蘑菇營等17個自然村。
山上有樹,地下有煤。東寨鎮是全縣原煤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寧武縣內最大的縣營東汾煤礦,煤層厚,煤質好,窯口即在東寨鎮附近。此外,還有社辦農場、機械廠、磚瓦廠、工程隊、運輸隊等集體企業。
旅游
東寨鎮自古以來遠近馳名,歷來有“三晉第一勝境”“汾源勝境”的美譽。境內山奇水美,名勝古跡甚多,有汾河源頭、馬侖草原、情人谷等旅游景點,每一處都各具特色,讓人流連忘返。還有雷鳴寺、廣濟寺、圣壽寺等佛寺古廟。其中,雷鳴寺因泉水噴涌出來時聲如雷鳴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詳,廟宇殿堂鱗次櫛比,古松翠柏掩映,是為“晉北名剎”,現存的雷鳴寺是1997年在原址上按舊時規制重建的。
隋文帝、隋煬帝父子發跡于太原,建立隋朝后,曾相繼在汾河上游地區大興土木,建造了規模宏大、迤邐的行宮——“汾陽宮”,作為避暑和狩獵之地。該行宮的上行宮在天池,下行宮在寧化,而作為樞紐的中宮正建在汾河源頭,稱“汾源宮”。今天的汾源閣,即其舊址。為了北上巡游鎮邊,隋煬帝修筑了從太原天門山沿汾河岸邊山崖直達東寨鎮、又通往涔山鄉翔鳳山一帶400余華里的山間棧道,史稱“楊廣道”。
商業
早在唐代,東寨鎮就是汾河上游地區的木材集散地。唐宋時期汾河水量充盈,山主、木廠主從管涔山上采伐下的木材,在東寨集中后,分類分批捆扎成筏,順流而下,直抵晉陽,史書稱其為“萬木下汾河”。也經旱路北運至寧武縣城的木材店,或者運輸到大同及更遠的市場。從東寨運出的管涔山木材,曾大量用于多個朝代的宮廷建筑。
正是這種豐饒的自然稟賦、四通八達的交通條件、軍事重鎮的戰略地位,促進了東寨鎮的商貿繁榮,使東寨鎮成為寧武縣最大的集鎮。
除了當地經商者外,遠及云貴的商旅,也曾在這一帶經商貿易。在涔山鄉張家崖村西的翔鳳山中,至今仍保留有懸棺古葬群,據說其中一部分葬主即是北上商人的遺骨。清末和民國年間,在東寨設立的商貿店鋪,除寧武城內大山主趙晉山等經營的“昌順恒”木店和“豐寧公司”東寨集木店,以及該公司于1935年擴建的豐寧東寨分公司外,東寨本地商戶經營的店鋪還有10余家。如宮家莊的“積厚堂”、二馬營的“永滕文”、東寨村的“分源成”,以及王煥章、王通、王英等經營的商號。“信合源”商號主營糧食日雜,兼營錢莊,還曾以本莊號印發木刻版的錢帖子和錢票,持之可到本號兌換購物。1945年,晉綏六專署在二馬營和東寨設立主營木貨生意的“德和昌”和“新寧木店”,兼營日用百貨。
水磨加工的面粉具有濕潤、細軟、白潔等特點,民國年間,依托水利之便,東寨村至二馬營村五公里內有水磨18座。抗日戰爭時期,設在東寨鎮的水磨鋪主要有永合園、信合園。水磨生產一直延續至今,在東寨鎮留下了“水磨河灘”之稱。
曾經,在東寨及附近數里內的村落,中醫藥也較為發達。如東寨村張儒、二馬營村徐四旦分別在清光緒年間開辦藥店,賣藥行醫,二馬營村唐敬善、陳錄后在1928年合伙開辦“云積堂”藥店,唐敬善看病,陳錄后司藥。
人文
民國時期,東寨鎮東寨村的孫文明赴巴黎大學求學,獲博士學位。其先人創辦汾源書院,其父孫致昌是清朝拔貢,創辦養源義學,其大哥孫文斌、二哥孫文蔚均為清朝舉人,三哥孫文萃是財主,四哥孫文郁從美國大學畢業(1929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彼時,該鎮還有郭名都、郭維一從清華大學畢業,劉建從黃埔軍校畢業。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東寨鎮傳統古廟會正會的日子,會址設在雷鳴寺。屆時,縣內及鄰近靜樂、忻府、原平、五寨、神池、岢嵐等地的人們均前來赴會,商家和寺廟集資聘請劇團搭臺演出助興,商家在寺院附近和汾河岸邊架設帳篷售貨,盛況空前。此會一直延續至今,只不過后來會址改在東寨鎮內,以“搭臺唱戲+物資交流”的方式進行。
這,就是東寨鎮,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歷史的底蘊,每一片磚瓦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每一處山水都講述著文化的故事,只等你我一起,放慢腳步,傾聽滄桑變遷的低吟淺唱,感受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