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晚了,人太多,坐不下了。”2月1日晚7時,記者在大同城區鼓樓西街的百年老字號鳳臨閣,見到了前來用餐的市民楊秀華一家,“小孫女心心念念,想吃這里的燒麥,看來只能改天再來了。”無獨有偶,不遠處以燒麥為主打菜的龍聚祥也是同樣火爆,排隊用餐的市民和游客絡繹不絕。如今,燒麥已經成為了大同市民春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大同燒麥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大同位于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受草原游牧飲食影響,以羊肉為餡的燒麥逐漸成為主流。清代時,大同作為商貿重鎮,燒麥成為茶館、酒肆的招牌點心。大同燒麥皮薄如紙,蒸熟之后晶瑩剔透,內餡隱約可見。其頂部收口之處捏出24道細褶,如“石榴開花”或“蓮花綻放”。鳳臨閣、龍聚祥等都是當地有名的燒麥飯莊。
走進鳳臨閣,幾乎桌桌都點了百花燒麥,古香古色的裝修更增添了幾分獨特的大同年味。鳳臨閣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間,這里有明代“游龍戲鳳”的傳說,也有清朝“百花燒麥”的佳話,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之一。
“百花燒麥是我們大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楊秀華告訴記者,“隨著百花燒麥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這里的一些飯店也研究了很多新的燒麥菜色,比如蟹粉百花燒麥、菜燒麥等,百花燒麥已越來越成為我們拿得出手的一張美食名片了。”
春節期間,古都大同的各處美食打卡點人流熙攘,宴酣之間盡是歡聲。一籠籠百花燒麥蒸汽氤氳,帶著其獨特的歷史和傳奇,為大同打造出一味專屬的團圓味道。
本報記者李學林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