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和力量源泉。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第10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闡述,并強調:“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并貫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環節,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立場
堅持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在戰略規劃上,將人民至上貫穿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到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中。在制度安排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在政策舉措上,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如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常態化制度化;加強基金互濟余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斷縮小地區、城鄉間差距;滿足群眾更多精神需求,推進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一系列既有針對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舉措,為人民謀利、為民生解憂,使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新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實踐充分表明,對改革價值取向的正確把握,矢志踐行初心使命,使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
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始終堅持“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我們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在新時代歷史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視為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決定性力量。領導和組織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擼起袖子加油干;激發人民群眾內生動力,依靠自己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廣泛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鼓勵群眾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鼓舞動員全國人民,共筑抗擊疫情的“銅墻鐵壁”。正是依靠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這些年我們才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取得了新時代偉大成就。
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黨中央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切實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化危為機,爬坡過坎,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譜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貫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環節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繼續以釘釘子精神穩扎穩打向前進,確保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自覺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厚植為民情懷,要求我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群眾利益無小事,為民造福不能靠喊喊口號、做做樣子。要立足眼前,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多做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的事,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切實做到富裕一方百姓、造福一方鄉親。同時著眼長遠,防止“政績沖動”,多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統籌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把握好潛績和顯績的關系,真正把政績留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心坎上。
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更好地了解群眾的需求和訴求。深入基層才能心里有數。當前群眾的新需求、國家治理的新趨勢,越發要求落實“四下基層”、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同時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艱巨繁重,改革面臨的矛盾越多、難度越大,我們就越要貫徹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既要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又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洞悉群眾需求,在制定政策舉措時體現群眾利益;既要善于從基層的鮮活實踐中汲取智慧,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與群眾一起商量、一起干,又要加強教育、協商、疏導,注重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化解好群眾矛盾糾紛。調查研究是貫徹群眾路線的有效形式。只有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同時,把黨的優良傳統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暢通網民訴求渠道,讓互聯網更好地匯集民意,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
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找準改革的發力點突破口。檢驗改革事業成效最為重要的指標就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要加強對重大改革問題的調研,盡可能多聽一聽基層和一線的聲音,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尤其是要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要最大范圍凝聚改革力量,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順應民心,尊重民意,才有可能最大范圍地凝聚共識;凝聚民智,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找到“最大公約數”,從而在最大范圍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強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釋放制度紅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已經覆蓋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既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大未來,也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小日子,尤其要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和參與。要著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依法引導和規范資本健康發展,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改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等問題。促進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富足與精神生活富足相協調,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程度調動起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向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闊步邁進。
要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不良風氣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今天,最突出的不正之風還是“四風”,必須一刻不停、一寸不讓地糾治,特別是緊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隱形變異問題。堅持糾“四風”與樹新風并舉,大興務實之風,少講空話多干實事,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堅決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著力使問題得到解決、工作得到提升、群眾得到實惠。要弘揚清廉之風、養成儉樸之風,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干成事、不出事,自覺做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模范。要著眼全省回應群眾期盼、保障民生福祉、厚植執政基礎作出的重要部署,迅速行動起來,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力量,精準高效處置問題線索,強力推進案件查辦,糾風治亂辦好民生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真正形成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據《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