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臺藜奶食品加工項目現場。 本報記者 馮曉磊攝
改革案例連續三年入選國家級改革典型案例名單;“中國雜糧之都產業園區”獲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連續三年上榜全省第一方陣;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完成率榮膺全省第一;河曲縣“養老餐廳”被選樹為全省養老服務“惠民生、增福祉”典型……
上榜的榮耀,見證忻州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行軌跡。
近年來,忻州市始終把改革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破頑疾、解難題、求突破、開新局,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澎湃動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大潮中交出精彩答卷。
聚焦發展重點 釋放改革動能
花開半夏,萬物競秀。位于河曲縣社梁鄉的山煤河曲2×350MW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拔節生長:項目主體建筑全部完工、主要工藝系統全部貫通、單體及分系統進入調試階段。“這個項目是典型的煤電一體化項目,可以實現煤炭的分級利用,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可以改善周邊人居環境,實現煤電共贏發展。”山煤河曲2×350MW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指揮部副總指揮王書堂說。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河曲縣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的進階之路頗具代表性。
傳統產業占比較重、結構相對單一、新型工業產業支撐發力……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忻州一度面臨諸多矛盾的制約和掣肘。但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業,而是轉型升級的基礎所在、潛力所在,如何實現能級轉換考驗發展的智慧和勇氣。
轉方式、調結構、提增量、增效益。面對歷史“短板”,忻州年初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就以“改革”之筆破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開“頂風船”,闖“陣痛期”。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控制增量、優化存量,全面提升行業先進產能占比;對標“兩線”“雙控”,做優做強鋼鐵、建材、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焦化產業“上大關小”,主動關停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忻州市以一系列“硬核”舉措,在守好傳統產業“老底子”的同時實現產業能級再造、發展動力再造。山西禹王煤炭氣化有限公司自2019年率先在全省獨立焦化企業中實現跨地域“鋼焦聯合” 以來就從未停止技術改造的步伐,近年新上馬的20萬噸焦爐煤氣制甲醇項目將再次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綜合競爭力,實現產業的迭代新生。
改革的觸角延伸到哪里,哪里就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忻州大地,從崇山峻嶺、邊坡峁梁到荒地灘涂、院落屋頂,光電、風電的力量“見縫插針”;蓄水發電、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發電,各種“款式”的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也層出不窮。截至2023年,忻州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達到1008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57.5%,占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的17.69%,新能源裝機量全省第一。新能源發電量141.53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30.27%,提前完成“十四五”末新能源發電量預期目標。
從單打獨斗到鏈式發展,改革的因子在重點產業的發展藍海中蕩起漣漪。近年來,忻州市大力實施“鏈長制”,不斷建鏈、延鏈、補鏈、強鏈,8條市級重點產業鏈華麗蝶變成為忻州高質量發展的“鋼筋鐵骨”。2023年,全市省級產業鏈鏈上企業凈增數量13戶,凈增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另一方面,忻州市以數字經濟為主攻方向,加速布局5G應用、新材料、半導體材料等新興優勢產業,競速未來產業新賽道。忻州市還力爭2025年全市5G基站達到8000座、在用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到6600架以上,2024年數字經濟規模增長達到15%以上。
以變圖強,革故鼎新,全面深化改革起筆忻州大地,遒勁有力、立意深遠!
聚焦重大戰略 彰顯改革擔當
改革如弈,既需要對準焦距精準落子,更需要對標時勢籌謀布局。
忻州市作為全省版圖最大市,區位交通優勢突顯,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很多先天優勢和發展空間。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三大國省戰略交錯重疊區,山西中部城市群,特別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賦予了忻州市重大歷史機遇。
機遇敲門,忻州市以一隅謀全局。“以布局謀全局,努力做到以一域爭光為全局添彩,以深化全方位轉型‘基本盤’推動忻州高質量發展。”今年全省兩會期間,市委書記朱曉東的發言擲地有聲。
沒有大門戶大通道,就沒有大開放大合作。忻州再次執筆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抬升地域坐標,放大區位優勢,向南推動與省城太原區域融通、產業聯動、錯位發展;向東圍繞雄忻高鐵布局謀劃建設雄忻城鎮帶,優化承接產業轉移“1+4+ N”空間布局;向西引深晉陜蒙三地在能源、交通、生態、文旅等重點領域的交流合作;向北加強與大同、朔州互聯互動,合力共建晉北現代煤化工基地、晉北綜合能源基地。“南融、東進、西引、北聯”,忻州以最大半徑畫出最大同心圓。雄忻高鐵、集大原高鐵、房—保—忻—太綠色能源經濟廊道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不斷推進,帶動忻州融圈入群。
大開放大合作帶來了大招商大投資。忻州全面創新拓展招商理念、方式、渠道,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產業集群招商、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各盡其能,招商引資暨市場主體提升年活動、招商引資推薦會等活動牽線搭橋。2023年,全市簽約招商項目170個,總投資約1269.3億元。
依托海關、陸港、航空口岸等平臺,對外開放效能也得到拉升。202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4.9億元,增長5.5%。其中,出口21.4億元,增長21.1%。今年1至5月,全市累計進出口額為9.33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其中,出口完成8.8225億元,同比增長6.2%,出口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當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新的改革命題,忻州應時而動。
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持續引深省校產學研用合作,重點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目前,全市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首批新認定25戶,建成高校科研基地43個、科技創新平臺71個。
一大批科技重大專項項目也在有序布局實施,山西大學忻州創新生態研究院特種污水低碳處理實驗室、光電傳感與檢測實驗室正式投運;國電投繁峙云霧峪風電有限公司風電機組與風儲場站控制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已成功列入省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山西冠榮礦山開采用除塵裝置、山西晨輝鍛壓定制程控碾環機已成功列入省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騏驥一躍,志在千里。在國家戰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雙重賦能下,忻州意氣風發、只爭朝夕!
聚焦民生福祉 貢獻改革力量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對忻州而言,改革正如一場及時雨淌入各個領域,沁入機制深處,澆灌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改革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動真碰硬。將36個黨政機構精簡為22個、135名領導職數精簡為114名、186個涉改事業單位整合為40個、1964名事業編制核減為659名,對因改革超編的事業人員重新調整……“小縣大改革”, 河曲縣的機構改革透視出忻州持續深化改革的決心。
不破不立。近年來,忻州市堅定不移推動改革走深走實,大刀闊斧、推陳出新,打破阻礙營商環境優化的“隱形門”,拆除城鄉協調發展的“籬笆墻”,釋放創新活力“點火系”,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各地、各領域不斷實現重大突破。
岢嵐縣深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用家門口的“小板凳”凝聚起“大民心”,讓越來越多基層群眾分享基層治理變革紅利;繁峙縣著眼于創新驅動,精心謀劃“專精特新”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代縣深挖文旅資源,圍繞“名關”“名城”“名將”“名酒”“名吃”,激活全域旅游一池春水;河曲縣全面推進“綜合窗口”“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深化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和市場主體信用監管,做到“進一次門、查多項事”,讓營商環境成為核心競爭力;定襄縣通過“政府+鏈主企業+產業園區”招商模式賦能產業集群發展,引進有引領力的合作伙伴;寧武縣積極踐行“千萬工程”經驗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讓“短板”變為“潛力板”;偏關縣通過創新生態治理模式,更好守護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
改革成效不斷釋放的背后是制度的硬支撐。《忻州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規劃》《關于加快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忻州市落實加快融入和服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工作部署實施方案》《忻州市支持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措施》《關于全面推行田長制的實施方案》……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制度讓改革路徑清晰、方向明確。
以改革促民生,人民“急難愁盼”是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城鄉養老+老年助餐幸福工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提升工程、免費送戲下鄉進村惠民工程、農村寄快遞物流服務全覆蓋提質增效工程、農村供水安全養護工程……自2024年全市17項重點民生實事公布以來,一大批民生工程穩步推進,折射出改革便民、惠民、利民的速度和溫度,“民生賬單”正變成“幸福清單”。
大潮既起,勢不可當。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新的起點,忻州將進一步以改革為先導,向改革要動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藍海中續寫中國式現代化忻州發展新篇章。(記者 郝永峰)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