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芮城縣迎來了一場大雨。大王鎮樊莊村村民樊紅軍望著地里的莊稼說:“大禹渡灌區引來的黃河水幫了大忙,讓夏玉米播種沒有受到影響。”
5月以來,我省晴熱少雨。大禹渡灌區充分依托先進的數字孿生技術,實現精準供水、精準調水、精準配水、精準計量,在抗旱中發揮出顯著作用,為灌區玉米播種充分補墑提供了堅強的水利保障。截至目前,灌區夏澆累計提水21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28.01萬畝次,有效保障了灌區農田灌溉用水,為農業穩產增收保駕護航。
芮城縣地處晉陜豫三省交界的黃河大拐彎處,被稱為山西的“南大門”。縣域內有大型灌區大禹渡灌區1座和馬崖、新興、古賢、風陵渡等中型灌區4座,由于縣域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提黃揚程在200米以上。近年來,在灌區建設的有力支撐下,芮城連續16年被評為“全國產糧大縣”。2023年,水利部將芮城縣列為全國第一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
在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試點縣建設中,芮城縣的主要做法是“總量控制+科學分配”確保供水有量,“智能調度+分級管護”確保管水有序,“分類水價+累進加價”確保用水有度,“精準補貼+統籌獎勵”確保節水有利,“蓄水沉沙+節水模式”確保調水有方,“股權合作+特許經營”確保運維有道。針對高揚程灌區耗電多、供水成本高的實際,當地堅持以現代化灌區試點縣建設為抓手,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條高揚程提黃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芮城路徑”。
“我們嚴格把控取水指標,綜合考慮各渠道種植面積和作物種類,將5個灌區許可水量分配至‘斗渠’計量口,在條件許可情況下,最終將水權分配到種植戶,推動水資源有效利用。”芮城縣副縣長張琳說。
在大禹渡灌區的數字孿生指揮調度室,整個灌區的用水收費、電子計量、閘口流量等情況一一呈現在大屏幕上。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副主任閆帥說:“大禹渡灌區依托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計費閘口流量低成本高效的24小時電子監測,實現全灌區‘同一水量,同一水尺’的監測目標,監測數據實時同步共享于調度中心電腦、分調中心監測終端、各用水戶手機App,數據可實時查看、歷史查詢、隨時調取,實現用水的公開、透明,確保在抗旱期間灌區供水有條不紊、及時高效。”
位于黃河岸邊的遠鵬智慧農場,復播的玉米已經有一人多高,雨打在一望無際的青紗帳上沙沙作響。遠鵬智慧農場經營土地2000畝,全部采用了智能灌溉系統,建有固定式搖臂噴灌和大型桁架式淋灌設備,輻射帶動全縣高效節水面積5萬余畝,是芮城縣重點打造的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以前我們農場3個人最多管理200畝土地,2000畝地澆一次水需要20天左右,現在全部應用智能化設備后,2000畝土地只需要3個人,3天就可以全部澆一遍水。”農場負責人胡天妮說,“今年雖然天旱,但是由于我們農場采用了智能灌溉系統,基本不受影響,和大水漫灌相比能節水60%。”
“剛剛勝利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芮城縣作為以糧食作物為主的高揚程提黃灌區試點縣,提水成本高、節水難度大,糧食作物水價低,改革試點任務艱巨。下一步,我們將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數字賦能做足水文章,灌溉水、供水、中水‘三水’共治激活水動能,為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作出有益探索、提供示范樣板。”張琳說。
記者手記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大中型灌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近年來,芮城縣緊緊扭住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牛鼻子”,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充分發揮水價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杠桿作用,做好農業用水“文章”,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化灌區建設新模式。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更是水價改革難點。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事關灌區良性運行和國家糧食安全。芮城縣嚴格把控取水指標,綜合考慮各渠道種植面積和作物種類,將水權分配到種植戶,推動水資源有效利用,實現了節約用水與助農增收“雙贏”。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綠色化發展,要繼續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充分發揮農業水價杠桿對促進節水的作用,推動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范珍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