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白雪萍
“玉米已收獲完,谷子也已收獲大半。看,那邊山坡上的人正在掐谷。為了趕時間,午飯就在地里解決。”52歲的邢建強介紹著,黝黑的臉龐露出笑容。
邢建強是五臺縣東雷鄉團城村的種糧大戶,也是村黨支部副書記。“老邢種糧可厲害了,品質產量雙高。”山西交控駐團城村工作隊員向記者介紹說,邢建強在當地頗有名氣。
30歲那年,在外打工的邢建強返鄉,開始忙活農事,這一忙活就是二十來年。“我就是個農民,種好糧挺有成就感的,而且種糧也比干其他風險小。”邢建強說自己挺享受在田里勞作的感覺,所以從沒想過改行,“飯碗捧在自己手里,我才覺得特別踏實。”
2013年,邢建強成立福澤眾農業專業合作社,先后流轉土地400多畝,種植玉米、高粱、谷子等,成為當地的種糧大戶。作為一名農民,他并不墨守成規,喜歡嘗試新品種、新方式、新技術。“雖然種糧是老天爺賞飯吃,但靠頭腦、智慧和技術更有奔頭。”會種田還不夠,邢建強要做“慧”種田的“老農人”,走現代化、機械化、智能化的新路子。
在買農機上,邢建強從不手軟!播種機、收割機、深耕機、旋耕機、拖拉機……他一樣一樣買回來。
“除了掐谷時雇些人幫忙,平常這400來畝地就是我和妻子一起照料著。”合作社也會為本村和周邊村村民提供耕、種、防、收全過程一體化服務。“今年我們合作社服務面積達1780多畝地,包括耕、種、打藥等服務,每畝服務費150元,收益還可以。” 邢建強告訴記者。
作為種糧大戶,邢建強不僅擁有先進的農機設備和技術,還不斷學習新的種植技術,引進優良品種,精心呵護著每一寸土地。他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民種田的方法和思路也要跟著變,這也是他多年堅持學習的原因。“只要有學習培訓機會,我就參加,每次都有不小的收獲。”
在村里,邢建強是大家公認的種糧能手。他不僅通過種糧走上了致富路,還時常幫助其他村民解決種植難題,分享種植經驗和技術。
“干農活不能偷懶,要不咋能種好糧?一年到頭,我少有閑的時候。秋收結束后,馬上開始深翻土地,為來年種好糧做準備。”邢建強的幸福感,源于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敬畏和熱愛。
除了種好地,發展養殖業已列入邢建強的計劃中。“散養豬、羊等,可就地消化玉米,使玉米實現增值,進一步提高種植收益。”“我是一名黨員,只有自己發展好了,才能帶動群眾發展。”邢建強謀劃著未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種糧的人越來越多,我心里就特別高興,也特別踏實。”在團城村,邢建強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相信,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鄉親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