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楊春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我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根本遵循。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認真學習貫徹全會對“三農”的新部署、新要求,結合忻州實際,融會貫通落實,創新改革舉措,奮力推動全會精神在全市“三農”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糧食穩產保供能力不斷加強。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市糧食播種678.26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可達41億斤。一是穩面積。逐級分解任務,逐縣遞交糧食安全責任狀,持續推進撂荒土地摸排整治,足額兌現糧食獎補政策,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4.4億元,全市糧油面積指標任務全面超額完成。其中,播種糧食678.26萬畝、大豆27.37萬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14.33萬畝、油料作物24.14萬畝。二是提單產。建設有機旱作生產基地6萬畝、農作物種業基地3.47萬畝。創建忻府區、原平市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大豆單產提升18萬畝,油料作物單產提升22.4萬畝。實施“一噴多促”7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4.81萬畝。支持210多個規模經營主體帶頭開展單產提升工作,大面積提升了糧食單產水平。今年7月“全省糧油作物提單產技術培訓班”在我市舉辦。三是保供給。搶抓畜產品市場需求回暖機遇,強化政策集成和技術服務,加速補欄,搶占市場,推動全市畜牧產業企穩上行。截至10月底,全市生豬存欄137.44萬頭、能繁母豬存欄12.72萬頭,全市有規模養豬場342家。全市瓜菜播種總面積34.64萬畝,總產67.8萬噸。我市與太原、呂梁、晉中、陽泉等市簽訂《山西中部城市群“菜籃子”跨區域聯保聯供合作框架協議》,聯合舉辦山西(太原)特優農產品夏季產銷對接活動。
筑牢防止返貧“堤壩”,鞏固銜接工作水平持續提升。健全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鞏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一是精準化開展監測幫扶。對照今年防止返貧監測范圍指導線,堅持日常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結合,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今年新認定監測對象1796戶4303人。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監測對象18206戶39883人,其中已消除風險10033戶22690人,預防性幫扶8173戶17193人。二是多樣化推動助農增收。堅持兩“業”并舉,千方百計拓寬脫貧群眾增收渠道。全市光伏電站發電收益分配到村3.78億元,到村率93%。為15951戶脫貧戶及監測戶發放小額信貸7.76億元。為符合條件的脫貧勞動力發放交通補貼7176.89萬元、穩崗補貼4076.65萬元。組織各類就業招聘會189場次。截至10月底,全市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18.24萬人,超額完成省級下達的年度指標任務。三是常態化開展真幫實扶。嚴格落實駐村干部管理制度,組織中央、省、市、縣1210個單位、1463支駐村工作隊、4674名駐村干部扎實開展入戶走訪,因地制宜制定規劃、培育“頭雁”、籌措資金、引進項目,累計投入資金7515萬元,引進資金9380萬元,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群眾滿意度和認可度顯著提升。
密切聯農帶農機制,鄉村富民產業體系健全完善。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做好特色產業文章。一是創新產業體系。堅持“特”“優”戰略,縱向拉長鏈條,橫向拓展業態,擴大種植業優勢,延伸畜牧業鏈條,推進文旅產業融合,深化光伏電站成效,構建以特色種植、健康養殖、精深加工為主,鄉村文旅、光伏、電商為輔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二是完善生產體系。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手段。扎實推進原平市同川鎮(梨)、繁峙縣大營鎮(藜麥)、代縣雁門關鎮(黍米)、神池縣東湖鄉(肉羊)4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以及山西谷子(五寨、原平)、雁門肉羊(神池、岢嵐)兩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成功申報全省首批農產品加工園區——神池縣農產品加工園區。三是健全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至10月,全市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營業收入完成99.96億元,同比增長15.2%,超額完成全省任務。新增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19家,全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增加至115家。
強化先行示范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堅持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全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一是分批分類統籌布局。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這把“金鑰匙”,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檔升級村、環境整治村“三類村”分類推進,把資金、資源、要素、項目優先向今年的42個精品示范村、291個提檔升級村傾斜,扎實推進“三類村”建設和所有行政村環境整治。二是綠化美化人居環境。常態化開展“五清一改”工作,有序推進鄉村“三線”治理和“六亂”整治。開展垃圾分類試點行政村802個,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覆蓋自然村比例達到98.08%。污水治理161個行政村,新改廁9921戶,新建糞污處理中心13個,村容村貌、戶容戶貌煥然一新。三是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成立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試點工作專班,規范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實施各類產業項目497個,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增收。全市線上產權流轉交易招商項目達到39筆,成交12筆,成交額超1350萬元。
改革藍圖振奮人心,改革目標催人奮進。我們將始終堅持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舉措、更加優良的作風,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奮力譜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忻州篇章。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