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訊(記者錢龍)在華夏大地的深處,有一片古老而豐饒的土地——山西,這里不僅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滄桑,還孕育了一項璀璨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堆花藝術。這是一段關于匠心、傳承與創新的故事,講述著山西堆花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又如何在新時代的文旅融合中煥發新生。
故事要追溯到遠古,那時的堆花,是祭祀天地、溝通神靈的圣潔之花,以玉帛為形,寄托著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渡袝放c《左傳》中的記載,如同遙遠星辰,照亮了堆花藝術的起源之路。春秋戰國,秦漢魏晉,每一朝每一代,堆花都在悄悄地生長,從通草、羽毛到絹花,材料日益豐富,技藝日漸精湛,它不僅是宮廷的奢華,更是民間生活的溫馨點綴。
時間流轉至大唐,堆花藝術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在上黨這片絲綢織造的沃土上,韓王李元嘉將王權祭祀與民間習俗巧妙融合,以絲綢、金銀箔等珍貴材料,創造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堆花。從此,堆花不僅限于供奉神靈,更成為了宮廷斗花、民間嬉戲的寵兒,周昉筆下的《簪花仕女圖》,便是那段繁華歲月的生動寫照。
宋代以后,堆花藝術逐漸走向民間,李家堆花世家的“自盛李記”應運而生,他們將堆花技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從明清到民國,從宮廷到民間,自盛李記的堆花作品遍布大江南北,甚至遠渡重洋,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
然而,歷史的波瀾并未停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堆花藝術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再到復興的曲折歷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老一輩堆花藝人積極響應號召,成立堆花小組,將堆花藝術服務于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姑涝陂g,堆花作品作為國寶贈予朝鮮,見證了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隨著時代的變遷,堆花藝術也面臨著挑戰。幸運的是,總有一群人堅守著這份傳承,李金魁、李銘山、李衛東等自盛李記的后代,他們不畏艱難,矢志不渝,終于在新時代讓堆花藝術重煥生機。
2016年,長治“自盛李記”堆錦博物館的成立,標志著堆花藝術迎來了新的春天。這里不僅是堆花藝術的展示窗口,更是傳承、研究和創新的平臺。在博物館里,每一件作品都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每一份技藝都承載著未來的希望。
如今,堆花藝術已成為山西文旅的一張亮麗名片。在“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中,堆花藝術備受矚目,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目光。馮驥才先生的“國粹”題字,更是對堆花藝術的高度贊譽,為堆花傳承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黨堆花的第十八代傳承人李衛東告訴記者,山西堆花藝術不僅是一項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播,一種精神的弘揚。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堆花藝術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讓這份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