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錢買回工業品
多掙錢賣出農產品”
靜樂縣區位優勢明顯,生態完好,盛產綠色特色小雜糧。近年來引進種植的藜麥、瑪咖、黑枸杞落地生根,市場前景廣闊。去年種植藜麥2萬畝,總產值3600萬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種植基地和“中國藜麥之鄉”。去年種植瑪咖1800畝,獲干品12萬斤,產值7200元。引種黑枸杞的公司已完全掌握人工馴化技術,送檢黑枸杞的花青素含量全國最高。但靠傳統的銷售渠道,農民生產出了好東西,卻賣不下好價錢。以藜麥為例,農民每斤的賣價高不過10元,普通品質的也就6元上下。而經過中間環節的加工包裝后,市場上的藜麥每斤卻最高能賣到50元左右。
靜樂縣委、縣政府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思路十分明晰:與最大的公司合作,搭建最大的電商平臺,為農民爭取最大的利益。用靜樂縣縣長王昕的話說就是:“少花錢買回工業品,多掙錢賣出農產品?!?/p>
為了爭取成為全省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靜樂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數次到商務部、商務廳懇切陳情爭取扶持。確定為示范縣后,得到商務部專項扶持資金,為發展農村電商奠定了物質基礎。
阿里巴巴在山西選擇首批6個合作縣有其準入標準:人口多、經濟發達,電商基礎好。這三項硬指標中,靜樂縣其實只具備一項——到2015年7月,靜樂有淘寶店100家以上,銷售額3000余萬元。阿里巴巴集團北京山西大區總經理贠繼忠、山西晉中區域負責人毛忠明來靜樂考察,也正是這一項打動了他們。成為首批示范縣后,靜樂縣長王昕帶領縣經信局干部到遂昌、桐廬等國內知名的“淘寶縣”考察,9月7日—10日,參加了杭州阿里巴巴總部“淘寶大學”的縣長研修班,與阿里巴巴高層多次深入溝通,詳細介紹靜樂縣發展農村電商的潛在優勢,終于得到了阿里巴巴的認可,并在研修班期間順利簽約。
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阿里巴巴建設靜樂相關產品在阿里巴巴公司及關聯公司下屬平臺的在線銷售模式,推動靜樂農資、特色農產品產業電商化發展。阿里巴巴提供免費咨詢指導,提供政府決策參考,安排專人負責項目對接,在技術資源方面提供支持,為村級服務站提供電腦、電視等物資。
簽約后,靜樂縣經信局成立“電商辦”,負責牽頭推進全縣電子商務服務工作。晝夜施工、裝修,建起三層總面積3700平方米的靜樂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中心提供服務平臺,負責統一運營,建設孵化基地、倉儲物流基地,進行農產品形象包裝及品牌推廣。同時,服務中心也是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縣級運營中心,靜樂縣“大學生創業園”和靜樂縣農產品展示中心也相繼入駐。
打造靜樂“淘寶縣”
靜樂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起后,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合伙人招募活動和靜樂縣“青年創業大賽”隨之展開。靜樂縣為發展農村電商的宣傳造勢可謂水銀瀉地:縣電視臺每日滾動播放阿里巴巴公司制作的宣傳片,每個村都懸掛、張貼了宣傳橫幅、海報。一時間,“淘寶服務站”、“農村合伙人”成了靜樂人街談巷議的焦點。“農村淘寶”合伙人招募場面火爆,幾天時間報名的就有2000多人。除身在靜樂的年輕人外,不少在外地打工的大學畢業生也回鄉參與競爭。經過“海選”式的筆試、面試、機試、初試、復試,首批挑選出30名合伙人并進行了人站匹配。
村民到“農村淘寶”服務站網絡購物,自行挑選需要的商品——阿里巴巴合伙人替農民在網上下單——合伙人用支付寶通過農村淘寶店擔保賬戶向賣家支付——賣家發貨——阿里物流配送——村民收貨。對商品滿意,付款給合伙人;不滿意,則將商品退還合伙人。此外,服務站還通過網絡提供農產品收購、車票預訂、代交話費等服務。履行相關手續后,村民還可一次性通過阿里巴巴的“螞蟻金”從服務站貸款20000萬元。一單買賣達成后,合伙人通過阿里平臺賺取賣家的傭金。服務站由阿里巴巴統一標識、裝修,場地不小于50平米。根據協議,合伙人頭三年免交房租、物業費,后兩年減半。
下一步,靜樂縣將成立電商協會,建設電商園區和物流倉儲基地,統籌全縣特色農副產品的加工、包裝、安全認證。靜樂縣政府拿錢搞培訓,5年內打造一支2000人的電商隊伍。假以時日,“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藜麥之鄉”的靜樂,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又一個“淘寶縣”。農村電商,為靜樂農民脫貧致富搭建了廣闊平臺。(張森 郭劍峰)
(責任編輯:李冬梅)